1702098702
1702098703
[314]《汉书·董仲舒传》。
1702098704
1702098705
[315]《汉书·公孙弘传》。
1702098706
1702098707
[316]《韩非子》卷十八。
1702098708
1702098709
[317]《汉书·公孙弘传》。
1702098710
1702098711
[318]公孙弘声称(《汉书·董仲舒传》)刑罚在殷代是大量使用的。但是,董作宾(他专注于这一时期的研究已有多年)认为殷商时代没有这种传统(1948年3月13日的口头交谈)。可是,在《韩非子》中,殷代的酷刑出现在一则轶话的两种说法之中;见《韩非子》卷九。
1702098712
1702098713
[319]《汉书》(2)卷二,第55—56页;《史记》卷二,第171页;《韩非子》卷十六。
1702098714
1702098715
[320]《韩非子·主道》:“君无见(现)其所欲。……闻而不闻,知而不知。”这一章被怀疑是在汉朝早期补入的,但对我们现在的讨论来讲,这并没有什么关系。
1702098716
1702098717
[321]在这个问题上的更进一步的证据,见《史记》(2)卷三,第557—558页。
1702098718
1702098719
[32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1702098720
1702098721
[323]《盐铁论》(2),第24页。
1702098722
1702098723
[324]《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702098724
1702098725
[325]《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孙)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有却者,虽佯与善,阴报其祸。”
1702098726
1702098727
[326]《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702098728
1702098729
[327]《史记·儒林列传》。
1702098730
1702098731
[328]《盐铁论》(2),第63—65页。在此,甚至是儒家学者们都不满意公孙弘的无所成就。
1702098732
1702098733
[329]《盐铁论》(2),第38、40—43、66—67、70—73、112、122—123页;《盐铁论》卷五。众所周知,《盐铁论》这部书并不是那次论辩的确切记录,而是桓宽个人根据当时的记录而撰写的文学作品(《汉书》卷六十六),所以,它应被谨慎使用。不过,它成书于那次事件发生后的几十年间,并且与这个时期的其他材料相比较,它基本上讲的是实情。对它的整体上的权威性,也有人提出过不太严重的疑问,见《盐铁论》(2),xxxix-xli。当我们记起“儒生”公孙弘在策对中使用的法家术语时,就很有理由认为,像桑弘羊这样的官员很可能是被公开认定的法家人物,正如他在《盐铁论》的记载中所表现出的言行那样。
1702098734
1702098735
[330]《史记》卷三,第568—569页。
1702098736
1702098737
[331]《史记》卷三,第558页。
1702098738
1702098739
[332]《汉书》(2),第16、106页。
1702098740
1702098741
[333]《汉书·儒林传》。
1702098742
1702098743
[334]《史记》卷一,Cvi。
1702098744
1702098745
[335]胡(3),第28、34—35页。
1702098746
1702098747
[336]韦利,第241页;冯,第370页。
1702098748
1702098749
[337]见《伪书》,第442—445页;冯,第361—369页;顾(3),第119—121页。
1702098750
1702098751
[338]《礼记》中的《儒行》篇确实亦复如是,还虚构了孔子与鲁哀公之间的对话。“儒”在《论语》中只出现了一次,那是《雍也第六》中的“君子儒,小人儒”,这清楚地说明,在孔子时代,这个词并没有在《礼记》中经常使用的意思。塞进孔子口中的那些陈述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即一位“儒”的缺点不能被当着他的面列举出来,而他则有时拒绝从政,宁愿隐居[《礼记》(2),第405、408页]。这反映了后期儒学的特点。
[
上一页 ]
[ :1.702098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