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3121e+09
1702103121
1702103122 【注】  《康注》:盖上古淫祀之鬼甚多,孔子乃一扫而空之。观印度淫鬼之多,即知孔子扫除中国淫祀之力矣。……徐侍郎致靖曰:谄渎鬼神者,必不能勇于赴义;放弃义务者,必至迷信虚无,其事互为缘也。
1702103123
1702103124 《集释》《集解》: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也。
1702103125
1702103126 【记】  前一半说明按原始礼制,只祭本氏族的祖先和成员。它的源起并非功利,是无条件的敬畏崇拜和情感依托。祭祀别的鬼神大都有求恩宠、祈福禄、避灾祸等功利目的。后一半说明“勇敢”在这里是心理的本质。这前后两者如何联系,似有似无,仍只能统一于情感塑造上。这里想重复前章所说,现代生活应把在传统中混融一体、同是遵守“礼制”的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作一定区分。两者经常包含在同一行为、活动和心理之中,却有不同内涵,像本章的“谄”、“勇”。后者有关社会的正义、公平和合理,前者却塑造关于个体的情感、信仰和气质;后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时代性、相对性,前者则主要是自觉性、历史积累性和绝对性。所以既非“仁”(宗教性)、“礼”(社会性)合一(古代),也非“礼”、“仁”对立(近代),今日应追求“礼”、“仁”分途。这分途当然又非截然斩断,宗教性道德、个人的终极关怀和情感依托对社会性道德仍然有范导的功能和地位,我曾拟之于康德的范导原则(regulative principle)和构建原则(constitutive principle)(见《哲学探寻录》)。回归原典,重探儒学,乃《今读》宗旨。它自不应同于以董仲舒为代表以天人感应图式为特征的汉代儒学,也不同于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以心性论为特征的宋明理学以及它的现代翻版的道德形而上学(“现代新儒学”)。与它们经营构造知识/权力体系统摄一切相反,原典儒学的新阐释将以情为体,强调多元化、个体人格和心理积淀,重宽容,不构建体系,从而也与排斥异己,好斗为性的其他宗教的原教旨主义相区别,这也是《今读》为何采用这种随兴而发、零散议论的原因。
1702103127
1702103128
1702103129
1702103130
1702103131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1702102451]
1702103132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八佾第三
1702103133
1702103134 共二十六章
1702103135
1702103136 3.1 孔子 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702103137
1702103138 【译】  孔子评论季氏说:“在自己的庭院居然表演天子享用的舞蹈。如果这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
1702103139
1702103140 【注】  《杨注》:“佾”音“逸”,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
1702103141
1702103142 【记】  作为人文,礼制有一定的规矩;乱用,则有害于人文的保持和稳固。
1702103143
1702103144 3.2 三家者以雍 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702103145
1702103146 【译】  三大氏族在祭礼完毕撤席时采用雍诗来赞唱。孔子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美好静穆’。这如何能用在三个氏族的庙堂上?”
1702103147
1702103148 【注】  《朱注》:三家,鲁大夫孟孙、季孙、叔孙之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
1702103149
1702103150 【记】  前面曾说孔子和儒学的宽容性,这里是儒学的不宽容性:不能容忍违反礼制的行为。这似可读作“思想宽容,行为严肃”。思想、学说、言论、主张可以求同存异,但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必须一致遵行,否则各行其是,社会瓦解。任何社会都必须有共同遵守的秩序、规范、准则,这作为普遍原则,千古不灭。当然,用在音乐舞蹈上,未必如此。但当时好些音乐舞蹈是神圣的仪式,并不简单是为了观赏娱乐而已,应留意这种古今差异。不过,许多音乐舞蹈其实正不断从神圣的仪式、严肃的礼制中解放出来,而取得自己独立的欣赏意义,孔老夫子此论纯从政治着眼,该属于不合时宜之类吧。
1702103151
1702103152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702103153
1702103154 【译】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乐?”
1702103155
1702103156 【注】  《朱注》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
1702103157
1702103158 【记】  这是一篇大文章。说的是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某些音乐虽有曲调,甚或悦耳,但可感到里面是空的。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塑造人性心理, 已如前所说。如果更具体一些,这“人性心理”主要应是某种“情理结构”,即理性(理知、理解)与情感(情绪、情欲)的各种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亦即建筑在自然性的动物生存的生理基础之上的“人化的情感”, 亦即我在美学论著中所强调的“内在自然的人化”。从耳目愉悦到性爱快乐,从社交行为到礼制道德,均有此问题。这种特定的“情理结构”乃文化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我以为乃了解儒家孔学以及中华文化的关键之一。
1702103159
1702103160 3.4 林放 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702103161
1702103162 【译】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大问题。礼,与其铺陈奢华,不如简朴节俭;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如真正悲伤。”
1702103163
1702103164 【注】  《朱注》:易,治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如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
1702103165
1702103166 《正义》《隋书·高祖纪下》:“丧与其易也,宁在于戚,则礼之本也。礼有其余,未若于哀,则情之实也。”并以“易”为礼有余。
1702103167
1702103168 《杨注》《礼记·檀弓上》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以看作“与其易也,宁戚”的最早的解释。
1702103169
1702103170 【记】  “大哉问”也可译作“问得好”、“问得重要”。本章又一次具体强调心理情感(戚)是根本,比外在仪文重要。远古巫史文化使中国未能发展出独立的宗教和独立的政治,而形成以具有神圣巫术—宗教品格性能的礼制(亦即氏族父家长制下的伦理血缘关系和秩序)为基础的伦理、宗教、政治三合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正因为此,伦常、政治均笼罩和渗透在神圣的宗教情感之下。由畏(殷)而敬(周)而爱(孔子),这种培育着理性化的情感成为儒学的主要特征。 它不断发展并普泛化为宇宙规律(汉儒:“仁,天心也”)和道德律令(宋儒:“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情感(仁、爱)成了“天心”、“天理”的本体所在。无论是“儒道互补”或“儒法互用”,不管是“内圣”或“外王”,这一本体或特征始终是其内在的魂灵。所以,不是天本体、气本体、理本体、心本体、性本体,而是“情本体”才是儒学要点所在,这就是《今读》所将反复申说的。
[ 上一页 ]  [ :1.7021031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