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3261
1702103262
3.14 子曰:“周 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1702103263
1702103264
【译】 孔子说:“周代积累和总结了夏、殷两个朝代的经验成果,礼乐制度多么完美文雅呀。我遵循周代。”
1702103265
1702103266
【注】 《朱注》:监,视也。二代,夏、商也。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
1702103267
1702103268
《康注》:监,视也。郁郁,文明貌。孔子改制,取三代之制度而斟酌损益之。
1702103269
1702103270
【记】 可见孔子既非复古,也非革命,乃积累进化论者。
1702103271
1702103272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 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702103273
1702103274
【译】 孔子走进太庙,每件事情都问。有人说:“谁说鄹县那个人的儿子懂得礼?他走进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
1702103275
1702103276
【注】 《朱注》:鄹,鲁邑,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
1702103277
1702103278
《正义》包曰:太庙,周公庙。夫子不知故问,然云每事,容亦有所已知者,今犹复问于人,故为慎也。
1702103279
1702103280
【记】 表述孔子谦虚而谨慎,既非假装不懂而故问,也非真正完全不懂得,而是问一遍以求确认,即实地印证自己所已知和未知。这不仍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吗?
1702103281
1702103282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02103283
1702103284
【译】 孔子说:“射箭比赛不以穿透程度为标准,因为各人力气不同,这是古时的规矩。”
1702103285
1702103286
【注】 《朱注》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
1702103287
1702103288
【记】 射箭以击中目标,而不以穿透厚薄为标准。可能当时有人炫耀力量,所以孔子有此议论。
1702103289
1702103290
3.17 子贡 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 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702103291
1702103292
【译】 子贡想免掉每月初一祭祀要宰杀的羊。孔子说:“你爱惜那羊,我爱惜那礼。”
1702103293
1702103294
【注】 《杨注》:“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作“告朔”,听政叫作“视朔”,或者“听朔”。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
1702103295
1702103296
【记】 即使某种典礼仪文已失去其实用意义和具体内容,但其形式本身仍有某种价值在。它是远古文明的具体遗痕,在后世即以审美意味吸引着人们,培育造塑的是某种审美情感,许多古迹和某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实用物件,今日均成为“艺术”或“艺术品”,即如此。仪文形式本身的神圣性重要性,赫伯特·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论之甚详(参阅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本杰明·史华慈(Benjanmin Schwartz)所谓敬神仪式比敬神本身还重要,亦此意(The World of Thonght in Ancient China )。古代的礼文仪典以可感知的“物态化”(舞蹈、咒语、音乐、雕塑、图画、建筑、文字等)形式,在当时凝聚和呈现了那神圣不可违抗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情感体验和群体秩序。人们通过这些仪文形式的不断实践和反复巩固,以获得理性的内化(认识)和理性的凝聚(道德)。其后,这仪文形式本身便成了审美的对象(理性的感性积淀。详见拙美学论著)。
1702103297
1702103298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702103299
1702103300
【译】 孔子说:“事奉国君,一切按照礼制,人却以为是谄媚。”
1702103301
1702103302
【注】 《正义》:当时君弱臣强,事君者多简傲无礼。
1702103303
1702103304
【记】 时移世变,春秋时代人们已不像传统那么尊敬国君了。于是按礼制行事,像《乡党篇》描述孔子的那些姿态言行,包括国君有命召见,就立即动身;因国君在场,便有那种种恭敬、惶恐的姿态,人们当然看不惯,便认为是“谄媚”了。孔子这里似乎是在为自己辩解,其实人们看不惯也有道理。孔子固守旧礼、不知时变的方面,是并不足效法的。
1702103305
1702103306
古代之所以有这种恐惧谨慎的礼制,因为当时国君是“圣王”,即能与神明交通的大巫师兼政治首领。到春秋时期,“王”早已不“圣”了,失去其神的光环,也就和普通人一样,不须如此敬畏了。但到秦汉以后的专制皇帝,以其绝对权力,又使臣下的百姓敬畏不已。专制皇帝号称“天子”(天之子),其中仍有宗教性服从因素,但毕竟已大不同于上古那种充满神秘性的敬畏。
1702103307
1702103308
3.19 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 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702103309
1702103310
【译】 定公问道:“国君使用臣下,臣下事奉国君,应该怎样?”孔子说:“国君使用臣下,要合礼;臣下事奉国君,要忠诚。”
[
上一页 ]
[ :1.7021032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