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3419
1702103420
【注】 《朱注》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1702103421
1702103422
【记】 谁不能喜恶?这里依然是说,虽喜恶也并非一任情感的自然,其中仍应有理知判断在内。《礼记·曲礼》所谓“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更表现出这一点。这样,喜恶才不只是情绪性、更不是生物性的反应,而只有“仁人”(真正具有人性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可见,“仁”不能等同于理(包括“天理”)而是其中有理又有情,即仍是某种情理结构的展现。此情包括恶(不喜欢、憎恶),亦足见仁者并非是非不分、义理不问的“好好先生”。但这种“是非之心”不只是理知判断,或服从某种先验的律令态度,它是融理于情的人生态度。这与西方讲的“是非”、康德讲的实践理性,仍大不同。中国的“是非”不是中性的事实陈述,而总或多或少含有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在内。钱穆《论语要略》:“仁者……以真情示人,故能自有好恶。……从来解此章者,……都不识得‘能’字。”“知当知识,仁当情感,勇当意志。而知情意三者之间,实以情为主。情感者,心理活动之中枢也。真情畅遂,一片天机。”梁漱溟说,“欲望是以个人主体为重,情感则以对方及双方关系为重”(《中国文化要义》)。均以重情感为中国文化特点所在。
1702103423
1702103424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702103425
1702103426
【译】 孔子说:“真决心努力于仁,也就不会做坏事了。”
1702103427
1702103428
【注】 《朱注》:苟,诚也。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1702103429
1702103430
【记】 “仁”在这里几乎像“魔法”了。只要心向往之,也就可以从善如流或改恶从善。朱熹解“仁”为“爱之理,心之德”,从而把“仁”说成“天理”。殊不知如此一抽象,就失去了那活生生、活泼泼的人的具体感性情感内容而成为君临事物的外在律令,歪曲了“仁”不脱离情感(本体不离现象)的根本特点。不做坏事仅变成服从于外在律令,而非心理情感的塑建和改变。这是如何把握原典儒学的一大要点,前面已多次提到,这里再重复一遍。此章尚涉及“意向性”(志)问题,暂略。
1702103431
1702103432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702103433
1702103434
【译】 孔子说:“发财和做官是人们所愿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不接受。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不去掉。君子失掉仁,还算什么君子?君子一刻也离不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这样。”
1702103435
1702103436
【注】 《朱注》: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终食者,一饭之顷。
1702103437
1702103438
《集释》《礼记·坊记》: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荀子·性恶篇》: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谢氏墉校注:此言仁之所在,虽贫穷甘之;仁之所亡,虽富贵去之。
1702103439
1702103440
【记】 “仁”之所以能贯穿一切行为、活动、态度、人生,并不是因为它是道德律令、“天理”、“性体”,而是一种经由自觉塑建的心理素质即情理结构的缘故。这也是今日如果要发展儒学,而需要与宋明理学以及现代宋明理学(以冯友兰、牟宗三为代表)相区别的要点所在。又:亦可断句为,“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702103441
1702103442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702103443
1702103444
【译】 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喜欢仁和厌恶不仁的人啊。喜欢仁的人,没得说了;厌恶不仁的人,他的仁就是使不仁不与自己沾边。有能够用一天工夫努力于仁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也许真有,但我没看见。”
1702103445
1702103446
【注】 《朱注》: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
1702103447
1702103448
【记】 《论语》中有许多说法直接矛盾。例如,一方面是强调“仁”的稀少、罕有、难得、不易做到,最受称赞的颜回也只“三月不违仁”;另方面又强调大家都要做到,一刻也不能脱离;而且只要立志去做,仁是容易做到的,等等。所以这不能看作哲学思辨或逻辑论证,只能看作半宗教式的实践劝导。一方面是难得,一方面是易做;而只要做,也就可得救。中国思维方式中这种含混、模糊、未定、宽泛的特征,却又并不与近代接受西方严格思维训练相冲突、矛盾;中国人仍能很快地接受西方的科学、逻辑、哲理,这一现象值得研究。孟子是不讲逻辑的,他的论辩从逻辑讲是不通的(可参阅牟宗三《圆善论》,牟也论证了这一点)。荀子的逻辑性却很强,其学生韩非更如此,名家及墨辩更如此。可见中国人并非没有逻辑思维或严密推理的能力,却不依靠和发展它,而维持其民族的生存如此长久,为什么?如何可能的?均值深探。在这里,世俗的伦理行为,包括政治行为,均又罩上一层宗教性的神圣色彩,是我所谓“三合一”现象的另种表现。因此韦伯(Max Weber)所言宗教状态与日常状态的区别,在儒学中即不存在。儒学使世俗的日常行为、态度,具有神圣意义和性质,此即是“礼”和“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特点所在。宗教性融入世俗行为和政治伦理之中,使后两者均有情感内容,非理性所能独自主宰,这也是难以发展出独立个体的自由契约及“天赋人权”之类的观念、理论的原因。
1702103449
1702103450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702103451
1702103452
【译】 孔子说:“人犯错误,各有种类。观察他的错误,就知道他是哪种人了。”
1702103453
1702103454
【注】 《正义》《皇疏》云:犹如耕夫不能耕,乃是其失。若不能书,则非耕夫之失也。此说“党”字义最明。《集释》陆采冶城客论曰,……仁是人字。
1702103455
1702103456
【记】 有趣。不是通过观察优点而是通过观察过错,便知道一个人的特点、爱好、倾向以至个性而分出类别。大概优点常普遍相同,而缺点、错误却可反映出个体人格特征?
1702103457
1702103458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702103459
1702103460
【译】 孔子说:“早晨体认了真理,当晚死了也行。”
1702103461
1702103462
【注】 《朱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1702103463
1702103464
【记】 这是非常著名的篇章,言“道”之不易“闻”,宜穷一生以求之也。宗教性特征极强,因为它连结生、死问题。用“真理”译“道”,只因“真理”已是今天日常用语,并非必指西方哲学的truth也。中国恐亦无西方那种纯客观的truth。从而“真理”在此主要不作知晓解而作体验人生意义、宇宙价值解。《中庸》说“恐惧其所不闻”,即害怕浑浑噩噩过此一生而未能“闻道”,这就等于白活了一辈子,岂不严重也哉。“圣”(聖)字从耳,乃在于“闻道”知天命,即巫术“沟通天人”之理性化。可见中国的“闻道”与西方的“认识真理”,并不相同。后者发展为认识论,前者为纯“本体论”:它强调身体力行而归依,并不重对客体包括上帝作为认识对象的知晓。总而言之,生烦死畏,真理岂在知识中!生烦死畏,追求超越,此为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是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宁,深情感慨,此乃儒学。
1702103465
1702103466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02103467
1702103468
【译】 孔子说:“知识分子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衣淡饭为羞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去讨论。”
[
上一页 ]
[ :1.7021034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