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3780
5.15 子贡 问曰:“孔文子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02103781
1702103782
【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封作‘文’呢?”孔子说:“他办事勤勉而欢喜学习,不羞耻到处询问、请教,所以封号叫‘文’。”
1702103783
1702103784
【注】 《朱注》: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劝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1702103785
1702103786
【记】 “下问”的“下”可以指地位、身份、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不耻下问”一句已成成语,这也就是“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掩盖自己,不怕因丢面子丢身份而不问,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文采,实乃一种美好的心理和习惯。像这种回答,至今仍然有用。
1702103787
1702103788
5.16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02103789
1702103790
【译】 孔子评论子产:“有四种君子的德行:他的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他事奉君长严肃、尊敬;他抚养老百姓有恩惠;他役使老百姓合理而适当。”
1702103791
1702103792
【注】 《正义》:君子者,卿大夫之称。子产德能居位,合于道者有四,故夫子表之:行己恭,则能修身。事上敬,则能尽礼。养民惠,则田畴能殖,子弟能诲,故夫子称为惠人。惠者,仁也。仁者爱人,故人言古之遗爱也。使民义,则集注所云如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卢井有伍之类,皆是。
1702103793
1702103794
【记】 这既是“教”(宗教性私德)又是“政”(社会性公德),“修身”与“治国”混融一体。其实两者并不必然相联,《论语》中的管仲就是一例。
1702103795
1702103796
5.17 子曰:“晏平仲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702103797
1702103798
【译】 孔子说:“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旧保持恭敬。”
1702103799
1702103800
【注】 《正义》郑注:敬故,不慢旧也。晏平仲久而敬之。据郑说,则久谓久故也。君子不遗故旧,则民不偷。
1702103801
1702103802
【记】 交朋友而能长久保持友谊,并非易事。常见的是:因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古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虽淡如水,却品之有味,也大概只有靠虽极友好,却长期相互尊重和恭敬才能做到。这远不只是交友之道,而是友谊这种人生情感本身的特征所在。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也许正在前者悠淡而久长,后者热烈而易折;不同心理需要、不同心理情感。这里讲的是晏敬人还是人敬晏,注家有不同解说,均可。比较起来,以晏敬人从而善交友解为更贴切。
1702103803
1702103804
5.18 子曰:“臧文仲 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702103805
1702103806
【译】 孔子说:“臧文仲养着一个大神龟,用祖庙的装饰来供奉它,这怎么能叫聪明?”
1702103807
1702103808
【注】 《朱注》:居,犹藏也。蔡,大龟也。节,柱头斗拱也。藻,水草名。棁,梁上短柱也。盖为藏龟之室,而刻山于节,画藻于棁也。当时以文仲为智,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黩鬼神如此,安得为智。
1702103809
1702103810
《杨注》:古代人把大乌龟叫作“蔡”。《淮南子·说山训》说:“大蔡神龟,出于沟壑。”高诱注说:“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古代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龟……用龟,认为越大越灵。
1702103811
1702103812
【记】 迷信如此,一不智也;违反礼制,二不智也。亦可见当时号称智者之不智。神龟,属巫术之列抑早期宗教?《书经·大诰》有“宁王遗我大宝龟”,彩陶中有龟形象。中国远古之巫术没走向对象崇拜的宗教(也许臧文仲这种供奉的行为,因走入这个方向而为孔子反对?),却理性化地与历史、政治相结合,而形成“巫史文化”。它的成果即《周易》。《论衡·卜筮》:“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苇藁芼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孔子曰,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耆也,龟之为言归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耆归也。”与解释“黄帝四面”、“三百年”(见后)一样,孔子理性化解释了卜筮为何用蓍龟,它们只是长者经验之符号而已。此外,如孔子赞许楚昭王“弗祭”,不从卜(《左传·哀公六年》)等等,同此。这一传统导致荀子明言“善为易者不占”。《易经》本卜筮之书,却蕴涵、讲说着好些历史史实和经验故事,功能又仍在使人去影响客体、作用对象,主观选择性能动性甚强,并不同于匍匐、祈祷、自甘受制于对象的宗教崇拜。这是了解中华文化的要点,也是我强调“一个世界”、“情本体”、“实用理性”、“乐感文化”的历史根源。臧文仲是春秋时非常著名的重要人物,惜史实湮没,其情不详。
1702103813
1702103814
5.19 子张 问曰:“令尹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702103815
1702103816
“崔子 弑齐君,陈文子 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 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 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702103817
1702103818
【译】 子张问道:“大官子文多次当大官,没有喜悦的容色;多次被免职,没有怨怒的容色。前任所推行的政策,一定告诉新任,怎么样?”孔子说:“够忠诚了。”“算仁吗?”“不知道。这怎能算仁?”
1702103819
1702103820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国国君。陈文子是有十辆马车的人物,抛弃了它们而离开了齐国;到了他国,说这里和我国崔杼差不多呀,又离开。又到另一国家,又说还是和我国崔杼差不多呀,又离开。如何?”孔子说:“够清白了。”“算仁吗?”“不知道。这怎么算仁?”
1702103821
1702103822
【注】 《朱注》愚闻之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志行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
1702103823
1702103824
【记】 这仍然是强调“仁”是内在情感本体,并非外在的某种行为、品德所能等同或替代。此“仁”非止于某种经验现象。休谟(Hume)、亚当·斯密(Adam Smith)等也均以“同情心”作为道德的动力或本源;其与儒学的不同即在于“同情心”只是某种经验心理,儒学的“仁”具有某种“与天地参”的“本体”性质。它来源于原始巫术。“仁”涵盖宇宙,贯通一切,能远能近,既易获取,又难得到,似颇神秘,即此之故。直到康有为、谭嗣同以“电”、“以太”释仁,既是本体,又是生命,又是情感,仍此传统。
1702103825
1702103826
5.20 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702103827
1702103828
【译】 季文子想三次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两次也就可以了。”
1702103829
[
上一页 ]
[ :1.702103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