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3896
【记】 子路的回答再一次显示了那重然诺、讲义气、悲歌慷慨的侠勇气概。颜回的回答仍然是谦虚、谨慎、自我修养。孔子答语特别有名。“少者怀之”解作“关怀年轻一代”亦可。
1702103897
1702103898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702103899
1702103900
【译】 孔子说:“唉,算了吧!我看不到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呀!”
1702103901
1702103902
【注】 《朱注》:内自讼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
1702103903
1702103904
【记】 结合曾参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大概可勉强算作儒家的“忏悔意识”了。但儒家讲的仍然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指明这种内心反省自责的结果是“乐”,即由“明”而“诚”(《中庸》),由“尽心”、“知性”而“知天”(《孟子》),而“与天地参”。这种内省自责的儒家哲学,仍然建立在积极情感的追寻塑造上,与向上帝忏悔的苦痛意识和深重罪感仍然不同。
1702103905
1702103906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这“诚”字素称难解。自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都释为道德本性,所谓“天理”或“良知”。其实,它原本乃是一种巫术礼仪中的心理—情感状况,后被理性化地提升,所以应作情感本体解,其后,发展为我所谓“有情宇宙观”是也。它即仁、即爱。亦如前所反复申说,赋天地宇宙和存在本体以肯定性的情感性质(“诚”、“仁”),从而与人世相连结, 才可既超越日常经验而又内在于一己自身,从而构造起实用理性的乐感文化,即使“忏悔”,也不同于罪感或耻感。
1702103907
1702103908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 者焉,不如丘 之好学也。”
1702103909
1702103910
【译】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也有像我这样忠实可靠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喜欢学习罢了。”
1702103911
1702103912
【注】 《康注》:良材美质,随地皆有,成就与否,则视学与不学。……夫子自言,质之忠信与常人同,而好学异,所以勉后学者至矣。
1702103913
1702103914
【记】 又一次强调“学”。“学”当然包括学习文献、历史、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同时更指积极实践的人生态度和韧性精神。它始终是动态的,当然不止于静态的忠、信品德。
1702103915
1702103916
1702103917
1702103918
1702103920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雍也第六
1702103921
1702103922
共三十章
1702103923
1702103924
6.1 子曰:“雍 也可使南面。”
1702103925
1702103926
【译】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做官。”
1702103927
1702103928
【注】 《杨注》: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当他作为长官出现的时候,总是南面而坐的。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1702103929
1702103930
【记】 无话可说。
1702103931
1702103932
6.2 仲弓 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1702103933
1702103934
仲弓 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 之言然。”
1702103935
1702103936
【译】 冉雍问子桑伯子这人如何?孔子说:“可以,他简要。”
1702103937
1702103938
冉雍说:“内心严肃,办事简要,这样来治理人民,是可以的。内心随便,办事简单,这不太简单了么?”孔子说:“你的话很对。”
1702103939
1702103940
【注】 《朱注》:言自处以敬,则中有主而自治严,如是而行简以临民,则事不烦而民不扰,所以为可。若先自处以简,则中无主而自治疏矣。
1702103941
1702103942
【记】 朱熹还说:“近来觉得敬之一字,真圣学始终主要。”(《朱子语类》卷十二)“敬”字如此重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朱熹说:“敬只是一个畏字”(同上),“小心畏谨便是敬”(同上卷二十三)。就内心说,“敬者主一无适之谓”(《论语集注》);“潜心以居,对越上帝”(《朱子文集》卷二十五《敬斋箴》)。就外在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足容必重,手容必恭”,“出门必实,承事如容”(同上)。礼以敬为尚。当然这是由内(心)统外(行为、容貌)。如本读一再认为,“敬”来自某种巫术仪式,是具有宗教性的情感态度。因此,它“只是一个畏字”,“畏”什么呢?朱熹上面说“对越上帝”,包括朱熹本人在内的中国思想家们虽并未肯定人格神的存在,却不排斥而且还积极地培育这种宗教性的感情和态度:对天地万物、对人的本体有一种敬畏的宇宙情怀。这也就是儒学不是宗教却又能起宗教作用具有宗教功能之所在。 它当然仍来自巫术活动,敬、诚、庄、畏均同此来源。
1702103943
1702103944
6.3 哀公 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 对曰:“有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702103945
[
上一页 ]
[ :1.7021038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