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398e+09
1702103980 【注】  《朱注》:犁,杂文。骍,赤色。周人尚赤,牲用骍。角,角周正中,牺牲用,用以祭也。山川,山川之神也。言人虽不用,神必不舍也。仲弓父贱,行恶,故夫子以此譬之,言父之恶,不能废其子之善,如仲弓之贤,自当见用于世也。
1702103981
1702103982 【记】  在世卿世袭的氏族贵族体制下,孔子主张不问出身,不问“家史”,唯贤是举,亦难得也。说明孔子并非事事墨守成规和旧礼。
1702103983
1702103984 6.7 子曰:“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02103985
1702103986 【译】  孔子说:“颜回呀,内心可以长久不违反仁德,其他的不过一两天、一两月做到一下罢了。”
1702103987
1702103988 【注】  《康注》:三月,言其久也。不违仁,无纤毫佚虑私欲也。少有私欲佚虑,即间断矣,……《大学》开口言明明德,《中庸》开口言尊德性,可以互证而知所向往矣。
1702103989
1702103990 【记】  “仁”在这里似可指是某种具有神秘性的人生最高心理状态,这是不是即宋明儒学吸收释氏学说后所宣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父母未生我时面貌”)的“孔颜乐处”?这种境界亦可谓“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马斯洛(A.Maslow)],常是瞬间把握,稍纵即逝,难以长久保持,所以也如禅宗的瞬刻永恒感?宋明理学常以“颜子何好所学论”,来描述这一要旨:这“好”当然并非以贫困为乐,而是贫困等等不能改损他的这种心理境界。儒学之不以贫困本身有何可乐,这与某些宗教颇不相同。后者认为贫困、受难、痛苦体现上帝意旨,因以身受之而乐,从而去刻意寻求苦难,虐待自身,以此来获得拯救和超升。儒学无此,其最高境界即这种“天人合一”的神秘快乐。前面引袁枚批判理学,由于没有注意这种“乐”,便显得轻浅。但宋明理学将此“乐”与“喜怒哀乐”截然分开,又强调必须去此世俗情感(“七情”)才能获此“至乐”,因此将“性”与“情”、“已发”与“未发”分开,显然是佛学的宗教影响。今日任务似在于:既承认有此具有神秘性、宗教性的高峰体验和心理状态或人生境界,但又不必与世俗情感截然对立和绝对区分。这就是关键处, 亦“七情之正”与“天人之乐”的关系问题。
1702103991
1702103992 6.8 季康子 问:“仲由 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 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1702103993
1702103994 曰:“赐 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 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1702103995
1702103996 曰:“求 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 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1702103997
1702103998 【译】  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可以搞政治吗?”孔子说:“子路果断,他搞政治有什么困难?”
1702103999
1702104000 “子贡可以搞政治吗?”孔子说:“子贡明达,他搞政治有什么困难?”
1702104001
1702104002 “冉有可以搞政治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他搞政治有什么困难?”
1702104003
1702104004 【注】  《朱注》程子曰:……非惟三子,人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用也。
1702104005
1702104006 【记】  可见搞政治,主要仍在才干、能力,而并不是心性修养或“内圣”。这是孔子不同于程朱处。
1702104007
1702104008 6.9 季氏 使闵子骞 为费 宰。闵子骞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 上矣。”
1702104009
1702104010 【译】  季氏要闵子骞作费地的官长。闵子骞说:“好生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逃到国外去。”
1702104011
1702104012 【注】  《杨注》:汶上暗指齐国之地。
1702104013
1702104014 【记】  表示坚决不干也。
1702104015
1702104016 6.10 伯牛 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702104017
1702104018 【译】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外握着他的手,说:“没办法,真是命运啊!这样的人竟会生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生这样的病啊!”
1702104019
1702104020 【注】  《康注》:言伯牛有德,不应有恶疾,而竟有之。
1702104021
1702104022 【记】  为什么“从窗外握手”而不入内看望,有各种说法,有说得了“恶”病(传染病?),等等,均不重要。重要的是此章足见孔子远非教主或神仙,并不能使盲目明、病者起,而只能慨叹命运的无据,这本就是人生和生活。所以“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命”者,偶然性也,既非宿命,也非神意。即使尽力而为,也总有各种不可抗御、不可预测的偶然,人生常如此,只有深深感慨而已。偶然性之不可测,才有“命”的慨叹,可见“命”非理也,它与“气”相连而使人难以解怀。出生,经历,此身存在,莫不偶然也。所谓“天不易知”、“命不可测”,只好奋力人事,知其不可而为之,仁学之悲怆情怀,苦难意识,乃乐感文化之不可缺欠之因素。
1702104023
1702104024 6.11 子曰:“贤哉,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1702104025
1702104026 【译】  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巷子里,别人经受不住那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真有贤德啊,颜回。”
1702104027
1702104028 【注】  《朱注》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又曰: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又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愚按:程子之言,引而不发,盖欲学者深思而自得之。今亦不敢妄为之说。
1702104029
[ 上一页 ]  [ :1.702103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