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4080
1702104081
【注】 《朱注》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远人,人自远尔。
1702104082
1702104083
【记】 大门当然开在大道而不会是开在小路上。这是想说明,儒学所讲由家而国、由内而外的学习教育是某种应该走、容易走的“当然”道理。
1702104084
1702104085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02104086
1702104087
【译】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
1702104088
1702104089
【注】 《朱注》杨氏曰:……与其史也,宁野。
1702104090
1702104091
【记】 “文”在这里指各种礼节仪文。今日有的人豪放不羁,言词直爽流于粗野;有的人恭敬礼貌,谈吐严肃,却流于呆板。“彬彬君子”的外在风貌,也不容易;如何能内在地文质协调,就更难了。“文”也可以是某种“形式主义”、“文本主义”、条条框框、华丽装饰一大堆,似乎周全好看,其实空腐不堪。朱注有理,宁朴质粗放,有生命活力,毋迂腐死板或华而不实。为人、做事,似均如此。今日多反其道而行之,以“文胜”为尚。君不见当代各种时髦文字乎?
1702104092
1702104093
中国从巫术中脱魅途径不是将宗教(情感、信仰)与科学(思辨、理性)分离,而是融理于情、情理合一,从而既不是盲目的迷狂执着,也不是纯冷静的逻辑推理,终于形成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的传统而构成“一个世界(人生)”的宇宙观,亦可移在此处讲。“质”,情感也;“文”,理性也。“质胜文”近似动物,但有生命;“文胜质”如同机器,更为可怖。孔子以“礼”、“仁”作为中心范畴,其功至伟者,亦在此也:使人不作动物又非机器。
1702104094
1702104095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702104096
1702104097
【译】 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那些弯曲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1702104098
1702104099
【注】 《康注》《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晋语》: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言非分而得可庆幸也。
1702104100
1702104101
【记】 人生也短促,如何过此一生,值得思考。
1702104102
1702104103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02104104
1702104105
【译】 孔子说:“知道它的,不如喜欢它的;喜欢它的,不如快乐于它的。”
1702104106
1702104107
【注】 《朱注》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1702104108
1702104109
【记】 朱注甚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与“知之,好之,乐之”可以作为交相映对的三层次。这层次都是就心理状态而言,都在指向所谓“乐”——既是音乐,又是快乐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这也就是所谓“天地境界”,即我称之为“悦神”的审美境界。此境界与宗教相关。因上帝存在并非认识论问题,也不止是伦理学问题,归根究底,应为情感性的美学问题。拙著以前曾提出“审美的形而上学”、“审美的神学”,均此之谓。孟子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所说的“无乐之乐,是为天乐”,是也。这也就是前面再三讲到的儒学的宗教性之所在,儒家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亦此之谓。它是某种体验性、情感性,而不是思辨性、知识性或意志性(知之、好之), 所以非分析语言、概念,论证范畴、原理所能获得。此“情”此“乐”又并非低层次[如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所认为]的审美感觉,而是融理知、意志于其中的本体感悟。此感悟之所以为“乐”,则中华文化之特征。人生艰难,又无外力(上帝)依靠,纯赖自身努力,以参造化,合天人,由靠自身树立起乐观主义,来艰难奋斗、延续生存。现代学人常批评中国传统不及西方悲观主义之深刻,殊不知西方传统有全知全能之上帝作背景,人虽渺小,但有依靠。中国既无此背景,只好奋力向前,自我肯定,似乎极度夸张至“与天地参”,实则因其一无依傍,悲苦艰辛,更大有过于有依靠者。中国思想应从此处着眼入手,才知“乐感文化”之强颜欢笑、百倍悲情之深刻所在。
1702104110
1702104111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702104112
1702104113
【译】 孔子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与他讲上等。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便不可能与他讲上等了。”
1702104114
1702104115
【注】 《朱注》: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
1702104116
1702104117
【记】 循序渐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拘一端。
1702104118
1702104119
6.22 樊迟 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702104120
1702104121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702104122
1702104123
【译】 樊迟问如何才智慧?孔子说:“尽力做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却疏远它们,这就可以叫智慧了。”
1702104124
1702104125
又问如何是仁?孔子说:“困苦艰难在先而酬报、果实在后,这就可以叫仁了。”
1702104126
1702104127
【注】 《朱注》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1702104128
1702104129
【记】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前面已讲,这种对鬼神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询问、怀疑和思考的态度,是中国的典型智慧。因为任何寻求、怀疑和思考,都需要运用理性思辨,而用思辨理性是很难证实或证伪上帝鬼神的存在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盲目信从上帝鬼神或者依据科学而力加排斥?荀子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物之罕至”,少见多怪,自属当然,但不必去畏惧它们而妨碍人事。现代学人都大讲荀子是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亦见儒学之智、知,非止理解、认识,而乃行为、态度、境界。
[
上一页 ]
[ :1.702104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