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5143e+09
1702105143 夏天,穿单汗衫,一定加件外衣才出门。
1702105144
1702105145 黑衣配紫羊皮,白衣配鹿皮,黄衣配狐皮。
1702105146
1702105147 在家穿的皮衣长一些,但右袖短一些。
1702105148
1702105149 一定有小被子,长度是身长的一倍半。
1702105150
1702105151 用狐皮等厚毛作坐垫。
1702105152
1702105153 丧礼完毕以后,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佩戴的了。
1702105154
1702105155 除了上朝祭祀的礼服,一定有连缝。
1702105156
1702105157 不穿紫羊皮、不戴黑帽去吊丧。
1702105158
1702105159 每月初一,一定穿着礼服去朝拜。
1702105160
1702105161 【注】  《朱注》:吉月,月朔也。苏氏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
1702105162
1702105163 【记】  这章讲孔子穿衣服的礼制。中国以白吊丧,黑是好颜色。红、紫是君王用的贵重色彩,不能随便使用。“礼”的特点是“分”,分别各种等级秩序,以表示上下左右,尊卑贵贱。于是连色彩也如此划分,自远古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巨细无遗地统治了人们的举止行为甚至衣服穿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种公私领域,太过于束缚了。似其他文化所少有,它仍源于上古巫术礼仪。所以在衣着方面的“造反”活动也可以算作一种现代思潮。晚明、晚清均有此。
1702105164
1702105165 10.5 齐,必有明衣,布。
1702105166
1702105167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702105168
1702105169 【译】  斋戒,一定有浴衣,布做的。
1702105170
1702105171 斋戒,一定改变饮食,改变住房。
1702105172
1702105173 【注】  《杨注》:迁坐,等于说改变卧室。……斋戒之时则居于“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还规定着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于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风俗的残余。
1702105174
1702105175 【记】  斋戒时一定要洗澡,所以有浴衣。之所以必须是布做的,以及吃素、不性交,等等,都是为了节制自己的享受和快乐,以表示忠诚、崇敬和畏惧。此乃古代巫术仪式的残存。儒家的“敬”、“畏”一直保存这种宗教性的禁欲特征,发展为宋明理学的“灭人欲,存天理”的著名理论。
1702105176
1702105177 10.6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702105178
1702105179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1702105180
1702105181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1702105182
1702105183 唯酒无量,不及乱。
1702105184
1702105185 沽酒市脯,不食。
1702105186
1702105187 不撤姜食,不多食。
1702105188
170210518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702105190
1702105191 食不语,寝不言。
1702105192
[ 上一页 ]  [ :1.7021051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