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7532e+09
1702107532
1702107533 孔子的贡献在于将外在礼制(规范)变为内在心理(情感),此核心情感却非宗教性的“畏”、“敬”、“庄”等等,而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孝—慈”。汉代将此思想制度化甚至法律化,便逐渐积淀而成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儒法互用和儒道互补却总以儒为主,即因以“孝慈”为核心的情感心理始终为主之故。它得到了农业家庭小生产的社会根基的长久支持。在《今读》初稿已毕之际,始得读葛瑞汉(A.C.Graham)、郝大维(David Hall)、安乐哲(Roger Ames)、伊若泊(Robert Eno)以及陈汉生(Chad Hansen)诸人近著,发现大有与自己思路接近之处,即均注意中西传统之巨大差异。郝大维、安乐哲且提出超越(西)与内在(中),逻辑理性(西)与审美秩序(中)等作为区分,而“一个世界”(中)、“两个世界”(西)之分,则所用词语亦不约而同(前此我并不知道安乐哲的《孙子兵法》一书),故《今读》中尽量补提这些著作。其不同则大概在于:我更强调中国传统的社会来源及历史根基(氏族血缘的宗法纽带)和兴起来由 [巫术 理性化(shamanism rationalized)],从而视“情感心理”为一中心环节,并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来概括之。同时,我特别重视伦理(与宗教性私德相关)与历史(与社会性公德相关)这一二律背反如何展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思维中,这也似乎是在他们视野之外的。我感觉R.Ames等人强调中西之异过于极端,亦不符合中国求同存异之传统精神。《今读》无法详尽展开这些,先略赘数语于此,亦记势将进一步开展于二十一世纪的学术新思。
1702107534
1702107535 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1702107536
1702107537 【译】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什么心思也不用,这就难办了。不是有下棋的吗?干干这些,那还好一些吧。”
1702107538
1702107539 【注】  《集释》《焦氏笔乘》:夫子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一置心于无用,一用其心于不善,同归于难而矣。
1702107540
1702107541 【记】  人总得用智力,动脑筋,否则白活,此大不同于“绝圣弃智”的道家。
1702107542
1702107543 17.23 子路 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702107544
1702107545 【译】  子路问:“君子尊贵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尊贵礼义。君子勇敢而不讲礼义就会作乱,小人勇敢而不讲礼义就会做强盗。”
1702107546
1702107547 【注】  《正义》:尚,上,义同,故二文并用。义以为上者,言以义勇为上也。《礼·聘义》云:……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战,则谓之乱人。
1702107548
1702107549 【记】  子路总是逞勇敢,所以孔子屡次告诫他。
1702107550
1702107551 17.24 子贡 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1702107552
1702107553 曰:“赐 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702107554
1702107555 【译】  子贡说:“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礼制的,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
1702107556
1702107557 又说:“子贡,你也有憎恶吗?”“我憎恶抄袭别人而冒称聪明的人,憎恶不谦逊而冒称勇敢的人,憎恶揭人阴私而冒称直爽的人。”
1702107558
1702107559 【注】  《康注》:圣人博爱,故子贡疑而问有恶否。
1702107560
1702107561 【记】  孔子并非好好先生或博爱大家。他有爱有恶,并非“爱一切人”, 这才像活人而不是假装出来的圣贤和乡愿。师生亲切问答,交换思想。子贡所恶,亦A≠A±也。
1702107562
1702107563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702107564
1702107565 【译】  孔子说:“只有妻妾和仆从难以对付:亲近了,不谦逊;疏远了,又埋怨。”
1702107566
1702107567 【注】  《朱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
1702107568
1702107569 【记】  这章最为现代妇女所诟病。好些人写文章来批评,好些人写文章来辩说,其实都不必要。相反,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但此“小人”作一般人解,或作修养较差的知识分子(见13.20章)解,亦可说通。对妇女不公具有世界普遍性,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也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近代康有为《大同书》、宋恕《六斋卑议》等均有深刻、具体的揭露。但比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认妇女没灵魂,以及大烧“女巫”之严重迫害等等,仍略胜一筹。或曰此乃对人君而言,指人君身边的侍妾仆从。
1702107570
1702107571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1702107572
1702107573 【译】  孔子说:“到四十岁还被人厌恶,这也就完了。”
1702107574
1702107575 【注】  《朱注》: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苏氏曰: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
1702107576
1702107577 【记】  大概具体有所指,如苏氏所说。其普遍意义则在:时不待人,及时努力,而免老大悲伤。治学做人,均莫不然。当然也不必以四十为准,不过,“四十而不惑”,俗谓四十为“成德之年”,盖人生成熟并定型之阶段。
1702107578
1702107579
1702107580
1702107581
[ 上一页 ]  [ :1.7021075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