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3911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1702133912
1702133913
【注释】
1702133914
1702133915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1702133916
1702133917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1702133918
1702133919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1702133920
1702133921
【译文】
1702133922
1702133923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1702133924
1702133925
【评析】
1702133926
1702133927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1702133928
1702133929
1702133930
1702133931
1702133932
1702133933
1702133935
论语 八佾篇第三
1702133936
1702133937
【本篇引语】
1702133938
1702133939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1702133940
1702133941
【原文】
1702133942
1702133943
3·1
1702133944
1702133945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1702133946
1702133947
【注释】
1702133948
1702133949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1702133950
1702133951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1702133952
1702133953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702133954
1702133955
【译文】
1702133956
1702133957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1702133958
1702133959
【评析】
1702133960
[
上一页 ]
[ :1.7021339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