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4011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1702134012
1702134013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1702134014
1702134015
【译文】
1702134016
1702134017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702134018
1702134019
【评析】
1702134020
1702134021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1702134022
1702134023
【原文】
1702134024
1702134025
3·5
1702134026
1702134027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1702134028
1702134029
【注释】
1702134030
1702134031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1702134032
1702134033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1702134034
1702134035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1702134036
1702134037
【译文】
1702134038
1702134039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1702134040
1702134041
【评析】
1702134042
1702134043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1702134044
1702134045
【原文】
1702134046
1702134047
3·6
1702134048
1702134049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
1702134050
1702134051
【注释】
1702134052
1702134053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1702134054
1702134055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1702134056
1702134057
(3)女:同汝,你。
1702134058
1702134059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1702134060
[
上一页 ]
[ :1.7021340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