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6028
1702136029
【评析】
1702136030
1702136031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1702136032
1702136033
【原文】
1702136034
1702136035
6·25
1702136036
1702136037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1702136038
1702136039
【注释】
1702136040
1702136041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1702136042
1702136043
【译文】
1702136044
1702136045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1702136046
1702136047
【评析】
1702136048
1702136049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1702136050
1702136051
【原文】
1702136052
1702136053
6·26
1702136054
1702136055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702136056
1702136057
【注释】
1702136058
1702136059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1702136060
1702136061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1702136062
1702136063
(3)陷:陷入。
1702136064
1702136065
【译文】
1702136066
1702136067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1702136068
1702136069
【评析】
1702136070
1702136071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1702136072
1702136073
【原文】
1702136074
1702136075
6·27
1702136076
170213607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
上一页 ]
[ :1.7021360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