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8840
1702138841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1702138842
1702138843
【原文】
1702138844
1702138845
11·19
1702138846
1702138847
子曰:“回也其庶(1)乎,屡空(2)。赐不受命,而货殖(3)焉,亿(4)则屡中。”
1702138848
1702138849
【注释】
1702138850
1702138851
(1)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1702138852
1702138853
(2)空:贫困、匮乏。
1702138854
1702138855
(3)货殖:做买卖。
1702138856
1702138857
(4)亿:同“臆”,猜测,估计。
1702138858
1702138859
【译文】
1702138860
1702138861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1702138862
1702138863
【评析】
1702138864
1702138865
这一章,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1702138866
1702138867
【原文】
1702138868
1702138869
11·20
1702138870
1702138871
子张问善人(1)之道,子曰:“不践迹(2),亦不入于室(3)。”
1702138872
1702138873
【注释】
1702138874
1702138875
(1)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1702138876
1702138877
(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1702138878
1702138879
(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1702138880
1702138881
【译文】
1702138882
1702138883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1702138884
1702138885
【原文】
1702138886
1702138887
11·21
1702138888
1702138889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
上一页 ]
[ :1.70213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