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38904e+09
1702138904
1702138905 11·22
1702138906
1702138907 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702138908
1702138909 【注释】
1702138910
1702138911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1702138912
1702138913 (2)兼人:好勇过人。
1702138914
1702138915 【译文】
1702138916
1702138917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702138918
1702138919 【评析】
1702138920
1702138921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1702138922
1702138923 【原文】
1702138924
1702138925 11·23
1702138926
1702138927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702138928
1702138929 【译文】
1702138930
1702138931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1702138932
1702138933 【原文】
1702138934
1702138935 11·24
1702138936
1702138937 季子然(1)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2)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3)矣。”曰:“然则从之(4)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1702138938
1702138939 【注释】
1702138940
1702138941 (1)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
1702138942
1702138943 (2)曾:乃。
1702138944
1702138945 (3)具臣:普通的臣子。
1702138946
1702138947 (4)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1702138948
1702138949 【译文】
1702138950
1702138951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1702138952
1702138953 【评析】
[ 上一页 ]  [ :1.7021389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