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8920
1702138921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1702138922
1702138923
【原文】
1702138924
1702138925
11·23
1702138926
1702138927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702138928
1702138929
【译文】
1702138930
1702138931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1702138932
1702138933
【原文】
1702138934
1702138935
11·24
1702138936
1702138937
季子然(1)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2)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3)矣。”曰:“然则从之(4)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1702138938
1702138939
【注释】
1702138940
1702138941
(1)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
1702138942
1702138943
(2)曾:乃。
1702138944
1702138945
(3)具臣:普通的臣子。
1702138946
1702138947
(4)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1702138948
1702138949
【译文】
1702138950
1702138951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1702138952
1702138953
【评析】
1702138954
1702138955
孔子这里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则,他告诫冉求和子路应当用周公之道去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乱,如果季氏不听,就辞职不干。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如果季氏干杀父杀君的事,冉求和子路就要加以反对。
1702138956
1702138957
【原文】
1702138958
1702138959
11·25
1702138960
1702138961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1)夫人之子(2)。”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3)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4)夫佞者。”
1702138962
1702138963
【注释】
1702138964
1702138965
(1)贼:害。
1702138966
1702138967
(2)夫人之子:指子羔。孔子认为他没有经过很好的学习就去从政,这会害了他自己的。
1702138968
1702138969
(3)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
上一页 ]
[ :1.702138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