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41204e+09
1702141204
1702141205 【原文】
1702141206
1702141207 15·28
1702141208
1702141209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702141210
1702141211 【译文】
1702141212
1702141213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1702141214
1702141215 【评析】
1702141216
1702141217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1702141218
1702141219 【原文】
1702141220
1702141221 15·29
1702141222
1702141223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702141224
1702141225 【译文】
1702141226
1702141227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1702141228
1702141229 【评析】
1702141230
1702141231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1702141232
1702141233 【原文】
1702141234
1702141235 15·30
1702141236
1702141237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702141238
1702141239 【译文】
1702141240
1702141241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1702141242
1702141243 【评析】
1702141244
1702141245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1702141246
1702141247 【原文】
1702141248
1702141249 15·31
1702141250
170214125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702141252
1702141253 【译文】
[ 上一页 ]  [ :1.7021412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