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6013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1702146014
1702146015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1702146016
1702146017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1702146018
1702146019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1702146020
1702146021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1702146022
1702146023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1702146024
1702146025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1702146026
1702146027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1702146028
1702146029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1702146030
1702146031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1702146032
1702146033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1702146034
1702146035
哪一句话才是我们需要的,这也应该熟练了吧?
1702146036
1702146037
不错,是这句:“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意思是:“帝乙嫁闺女,有福,大吉。”
1702146038
1702146039
帝乙是个人名,他是商朝的一位国王,是那位著名的商纣王的老爸。在我们看来,这卦是用帝乙嫁闺女来形容婚礼的喜庆场面。不管这个理解对不对吧,反正爻辞最后是说“大吉”。
1702146040
1702146041
对,爻辞的意见很明确:大吉。
1702146042
1702146043
可问题是,到底打齐国是大吉呀,还是救郑打宋是大吉呀?
1702146044
1702146045
还是看看阳虎是怎么解释的吧。
1702146046
1702146047
阳虎用的爻辞和我们用的一模一样,这就说明:第一,我们和阳虎用的《周易》版本相同;第二,我们和阳虎判断卦象所用的方法也相同。这对我们真是个大大的鼓励啊!
1702146048
1702146049
阳虎的解释是:“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意思是说:宋国的当家人都是微子启的后代子孙,而微子启则是帝乙的长子,所以“帝乙嫁闺女”也就意味着宋国人嫁闺女。宋国人也确实嫁了闺女,他们把女孩子嫁给了郑国国君,所以宋国和郑国是联姻的关系。再推想一下,如果作为帝乙后代的宋国人嫁闺女是大吉,那不就等于大吉是落在宋国的头上吗?如果我们去打宋国,恐怕得不到什么好处。
1702146050
1702146051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看过了好几位大师的解卦过程,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反正我觉得就属阳虎这几句话逻辑最严密,也最合情合理。
1702146052
1702146053
如果单从结论来看,三位专家加一位票友,结论一致:郑国不能救,宋国不能惹,如果非要打,那就打齐国。赵简子一看,嚯,意见这么统一啊,那就听你们的吧。
1702146054
1702146055
赵简子的疑难问题倒是解决了,可我们更糊涂了。不错,阳虎的推论最合逻辑,可是,如果换到现在,我不知道晚饭该吃馒头还是该吃米饭,于是算了一卦,也得出了这个“泰之需”,那我该怎么解释呢?帝乙到底是跟馒头亲呢,还是跟米饭亲?
1702146056
1702146057
别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以为它荒谬而不会有答案吗?呵呵,只要认真,就有答案。
1702146058
1702146059
馒头是面做的,面是小麦磨出来的;而米饭呢,是稻子加工成的。
1702146060
1702146061
这就有线索了吧?
1702146062
[
上一页 ]
[ :1.7021460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