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46765
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毕竟很多人都相当迷恋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的时代,这可都是伟大的专制帝国啊,文治武功都很不得了,版图也空前辽阔。
1702146766
1702146767
这种情绪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伟大的萧伯纳就曾经主张过:“世界注定属于强大的国家,小国必须并入大国的版图,否则就一定要被消灭。”
1702146768
1702146769
如果“强大的国家”是由圣主明君领导着,开疆拓土至少乍看上去并不像什么不可饶恕的坏事。
1702146770
1702146771
是啊,一个全国范围内最伟大的圣人,最大的大好人,会做什么坏事呢?
1702146772
1702146773
他不但只会做好事,还很会教给人民好的道理。一般来说,圣主明君除了政治上的最高地位之外,同时还是所有国民的伟大导师,他会把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强加在所有人身上,想当官的人需要认真学习帝王圣训,以便通过必要的考试。其结果就是,在圣主明君之下形成了一个思想上整齐划一(至少是貌似整齐划一)的统治集团。
1702146774
1702146775
外国专家说:“这样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似乎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最好的分子,而只能由最坏的分子来建立,这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1702146776
1702146777
第一个原因是:“一般说来,各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们的见解和趣味就越不相同……”这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提出一个议题:“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制度就是好制度。”把这个议题交给十个文盲讨论,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这十个人一致举手赞成。可要是把同样这个议题交给十个哲学家或者社会学家讨论,十个人至少得有七种意见。
1702146778
1702146779
再比如说,第二个议题:“施琅是不是民族英雄?”如果交给十个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官僚来讨论,答案很可能还是一致的:“爱是不是,根本没听说过这人。”可要是交给十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讨论,结果可能就得打起来。
1702146780
1702146781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上还有着很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懵懵懂懂的人,他们是非常懒于思考的,只要高声地、喋喋不休地向他们鼓吹一套什么,他们很容易就会接受。
1702146782
1702146783
第三个原因是:塑造出一个强大的敌人形象,这有助于团结和吸纳更多的“我们自己人”。因为我们受到强大敌人的威胁,所以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所以一个聪明的独裁者是非常善于制造敌人的。
1702146784
1702146785
嗯,这样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1702146786
1702146787
外国专家接着说:如果社会或者国家比个人更重要,那么,这就会导致只有那些为社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人才会被认为是这个社会的成员,进而,个人的存在意义仅仅在于成为团体的一分子,而不在于个人的特质。而“把从前许多人独立行使的权力集中在某个单个集团的手里,会使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极为深广,几乎使它变成了另外一样东西”。
1702146788
1702146789
我们在前文大段引用的,是哈耶克的说法,参考一下他山之石还是有必要的。好了,我们回头再看《周易》,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再到“群龙无首”,是不是有了些新的体会呢?
1702146790
1702146791
“群龙无首”被捧到最高位置,是不是暗含着对“飞龙在天”的反动呢?
1702146792
1702146793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感悟归感悟,可也不能悟得太离谱了吧,两千多年前的人能有这么前卫的思想吗?”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1702146794
1702146795
这就需要好好查查《周易》的来历了。
1702146796
1702146797
1702146798
1702146799
1702146801
周易江湖:趣说《周易》的技法与实例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
1702146802
1702146803
《周易》的作者是谁?传统的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周易》当中的《易经》部分;后来孔子为《易经》编写学习辅导材料,一共写了十篇,这就是《易传》,也称“十翼”。《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周易》。
1702146804
1702146805
所以说,一部《周易》是经由三个时代的三位圣人才创作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样一来,所有的经典再没有比《周易》时间更早、出身更显赫的了。
1702146806
1702146807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常识:凡是伏羲时候的事,三皇五帝什么的,没多少是靠得住的,只要没拿出扎实的考古证据,任何上古时期的言之凿凿你都大可不必当真;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虽然说“人更三圣”,就好比“昆仑三圣何足道”,其实只是一个人。这个唯一可靠的人,就是“三圣”的最后一圣——孔子。
1702146808
1702146809
那咱们就先从最可靠的部分说起吧。
1702146810
1702146811
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是极深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在《论语》里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再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另一种解释是:“让我再多活几年,花上五年、十年的工夫好好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
1702146812
1702146813
谁让孔子时代没有标点符号呢,所以,这两种解释全能讲得通。
1702146814
[
上一页 ]
[ :1.7021467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