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4834e+09
1702148340 不过兰言也告诉了我们很重要的线索:儒家三大经典《尚书》、《周易》、《左传》都讲过善恶有报的话,看来这种观念很儒家哦。那么,难道这和佛家讲的因果报应不谋而合吗?也不尽然,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佛家的因果观念原本是不带多少善恶之类的道德判断的,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所谓佛家观念其实并不佛家,这点详见《孟子趣说》第一册里的《人间佛国》一篇,谁要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1702148341
1702148342 兰言一开始说的孔子哭颜渊“就同叹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一个意思”,这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也是《论语》里的典故,说孔子的学生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他,从窗户拉着伯牛的手,很难过地感叹说:“小子,你要玩完了,这就是命啊!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1702148343
1702148344 这段《论语》很难解,往龌龊了想,好像是正人君子得了花柳病,还有传染的可能。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伯牛和颜渊后来经常被一并提起,作为好人没好报的代表,这里不就是锦云一问颜渊,兰言首先就提伯牛吗?兰言引述《周易》和其他儒家经典来解释颜渊和伯牛的倒霉遭遇,这到底是小说家言,而大诗人白居易也说过同样的话,这可是真实不虚的。
1702148345
1702148346 白居易写过一篇祭文,叫做《祭乌江十五兄文,时在宣城》,其中就说:“《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曰:‘非天夭人,人中绝命。’则冉求斯疾,颜回不幸;何缪舛之若斯?谅圣贤之同病。”冉求就是伯牛,白居易也不明白:《周易》里明明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为什么伯牛得了绝症,颜渊年纪轻轻就死了,没道理呀!
1702148347
1702148348 这世上讲不通道理的事多着呢,还是听兰言的吧,别想那么多了,有些事情也许就是由命不由人,颜渊论命当死,孔子论人情当哭,如此而已。
1702148349
1702148350 那么,伯牛和颜渊的悖论到底有正解没有呢?或者说,如果伯牛和颜渊在活着的时候用尽浑身解数来积德行善,按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说法,他们会不会不再“由命不由人”,而是由人来改命呢?
1702148351
1702148352 改命?!
1702148353
1702148354 很多人一听“改命”这两个字,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1702148355
1702148356 不错,《了凡四训》。该书的作者明朝人袁了凡曾经一生都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准准确确,读几年书,拿多少工资,大事小事没有一件不准的,所以袁了凡越活越没有积极性了,直到有一次他在南京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
1702148357
1702148358 瞧这名号,栖霞山云谷禅师,一看就知道是高人,如果是保定肉联厂朱二贵,就算水平比云谷禅师更高,大家也不容易信他。
1702148359
1702148360 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命是可以自己改的。他有一段话是:“《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这是说《易经》是帮人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真是严丝合缝卡死的话,你就算靠算卦知道了买哪个号码的彩票可以中大奖,如果你命里没这个奖你也得不着;你算出来明天会丢一百块钱,到了明天你再怎么小心也照样得丢,如果真是这样,《易经》还怎么帮人趋吉避凶呢?所以《周易》开篇没多久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周易》的第一原则,你难道还不相信吗?
1702148361
1702148362 其实云谷禅师没分清《易经》和《易传》,但无论如何,照袁了凡的说法,他后来真就开始使劲地积德行善了,还真把命运给改变了。
1702148363
1702148364 这样看来,伯牛和颜渊当初积的德、行的善还不够,如果他们早知道学习袁了凡,说不定都能长命百岁呢。
1702148365
1702148366 其实这道理还是王阳明说得实在,他在《悟真录》里有一则“谕俗四条”,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说一个人多做好事,不但亲戚朋友喜欢他,街坊邻居也会喜欢他,连鬼神都会喜欢他,而一个人要是尽做坏事,不但亲戚朋友讨厌他,街坊邻居也会讨厌他,连鬼神都会讨厌他,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别看王阳明平时尽说一些玄而又玄的深刻哲理,可这番话却实在得很,说《周易》里这句名言没有那么玄,说的其实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生活小体会。
1702148367
1702148368 你是信袁了凡的,还是信王阳明的,都由你自己。
1702148369
1702148370 关于这句名言,最后再说一个读音问题。我前边讲过,“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话都是押韵的。细心的人应该注意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唯独这句话押不上韵,从结构上看很不合理。嗯,这是为什么?
1702148371
1702148372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可能性最高的答案是:“庆”字在当时是和“光”、“常”、“殃”它们押一个韵的,只是后来读音变了。
1702148373
1702148374 这个疑问宋朝人就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音韵的学问是从南朝沈约创建了四声开始搞起来的,后来随着佛教的流传(主要是因为音译梵文的咒语,想想郭靖背的那个《九阴真经》),这门学问越来越精深,可考察古代的押韵,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
1702148375
1702148376 沈括举的例子就有坤卦里的这几句话,大家仔细看这里的“庆”字:
1702148377
1702148378 例句一:西南得朋,乃以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1702148379
1702148380 例句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702148381
1702148382 沈括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没答案,我就更没有答案了。
1702148383
1702148384 读音问题看上去是个很小很小的问题,不过它也是一种了解《周易》的可用线索,前边讲过的对乾坤两卦“用九”和“用六”两个爻辞的怀疑就部分地因为这两个爻辞跟其他爻辞不押韵,这就让人猜了:可能原本《易经》并没有这两句爻辞,这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给加上去的。
1702148385
1702148386 我们接着看《文言》下一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句话暴露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政治生活,有臣下杀掉君主的,有儿子杀死老爸的,简直乱到家了。孔子当年对这种状况深表忧虑,所以一再主张恢复周朝初年的礼制,让各阶层的人各安其位,“正名”也是这个目的,你既然是臣下,那你就做臣下该做的事,如果你僭越君权了,我就会质问一声:“这些事是你该做的吗?”如果“名”真的都能“正”了,社会也就安定下来了。孔子当年还没有太多的历史可以参考,我们就可以透过两千多年的史料得出结论:大到治国,小到管理一家公司,如果要搞什么“德治”,要靠管理者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靠他们自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谁不知道修桥补路是行善,杀人放火是作孽啊,这还用全国上下掀起多大的学习热潮啊?学归学,做归做,如果利益巨大,监督巨松,惩罚巨轻,这就是赤裸裸地鼓励大家去杀人放火谋私利呢。我们读读《左传》,会看到那年头满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勾当,难道这些“臣”和“子”就不知道自己是在为非作歹吗?那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啊!
1702148387
1702148388 不过大家也别把以往的时代想得过于恐怖了,牟宗三当年讲解《周易》,谈“卦之德方以知”的时候说过:“权力斗争的时候也要有相当的限制呀。以前的大皇帝政治斗争起来谁也不让谁,但它有一定范围。李世民争皇位的时候把他的兄弟都杀掉了,但与老百姓没有关系呀。这只与跟他有政治冲突的那几个人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关系,跟儒、释、道三教也没有关系呀!他杀他的兄弟,那是争皇位。现在政治斗争牵连很多……”牟老师这话虽然过于乐观了些,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适用于春秋时期的,越到后来,就越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了。顺便一提,“卦之德方以知”,“知”字通“智”,晚明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其中一人姓方,名字就叫方以智,正是脱胎于此。
1702148389
[ 上一页 ]  [ :1.702148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