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64311e+09
1702164311
1702164312 王氏应瞵曰:君子道盛,小人自化。故舜汤举皋伊,而不仁者远。玉泉喻氏云,《泰》小人道消,非消小人也,化小人为君子也。
1702164313
1702164314 乔氏中和曰:有阳必有阴,有君子必有小人。必欲绝而去之,有是哉!善养身者,化痰邪为气血。善治国者,化盔贼为良民而已矣。
1702164315
1702164316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1702164317
1702164318 【程传】 夫天地之气不交,则万物无生成之理。上下之义不交,则天下无邦国之道。建邦国所以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从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国之道也。阴柔在内,阳刚在外,君子往居于外,小人来处于内,“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也。
1702164319
1702164320 【集说】 胡氏瑗曰;内柔而外刚者,小人之体也。语曰:色厉而内荏,外有严厉之色,内有柔荏之心,此所以反君子之道也。
1702164321
1702164322 李氏过曰:“否泰反其类”,故《否》之辞皆与《泰》反。
1702164323
1702164324 吴氏绮曰:六十四卦,独《乾》、《坤》、《泰》、《否》四卦言阴阳。乾坤,阴阳也。唯《泰》、《否》二卦,内外皆得乾坤之全体,故亦以阴阳言也。
1702164325
1702164326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1702164327
1702164328 【本义】 以卦体释卦名义。“柔”,谓六二,“乾”,谓九五。
1702164329
1702164330 【程传】 言成卦之义。“柔得位”,谓二以阴居阴,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以中正应之,“得中而应乎乾”也。五刚健中正,而二以柔顺中正应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为《同人》。五,乾之主,故云“应乎乾”。象取天火之象,而《彖》专以二言。
1702164331
1702164332 【集说】 项氏安世曰:同人以一柔为主,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必以天德行之,故虽“得位得中”,而必“应乎乾”,乃可谓之《同人》。至于“利涉大川”,则又曰此“乾行也”,明非柔之所能辨也。凡封之以柔为主者皆然,《履》之六三,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小畜》之六四,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刚中而志行乃亨”。《大有》之六五,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凡此皆柔为卦主。而其济也必称乾焉,此乾之所以为大与。
1702164333
1702164334 【案】 《传》义皆以乾为专指九五,然若专指二五之应,恐不得谓之“同人于野”矣。盖乾者阳爻之通称,一阴虚中,与五阳相应,此卦所以为《同人》也。不言上下应者,盖阴阳居上体而为卦主,则可言上下应,如《比》如《小畜》如《大有》是也。若在下体,则但言应而已,《蒙》、《师》、《履》及此卦是也。
1702164335
1702164336 同人曰。
1702164337
1702164338 【本义】 衍文。
1702164339
1702164340 程传此三字羡文。
1702164341
1702164342 【集说】 孔氏颖达曰: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
1702164343
1702164344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1702164345
1702164346 【本义】 以卦穗卦体释卦辞,通天下之志,乃为大同。不然,则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
1702164347
1702164348 【程传】 至诚无私,可以蹈险难者,乾之行也。无私,天德也。又以二体言其义有文明之德而刚健,以中正之道相应,乃君子之正道也。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视亿兆之心犹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则能烛理,故能明大同之义。刚健则能克己,故能尽大同之道。然后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1702164349
1702164350 【案】 上专以“乾行”释“于野”“涉川”者,但取刚健无私之义也。下释“利贞”,则兼取明健中正之义,盖健德但主于无私而已。必也有文明在于先,而所知无不明。有中正在于后,而所与无不当。然后可以尽无私之义,而为君子之贞也。
1702164351
1702164352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1702164353
1702164354 【本义】 以卦体释卦名义,“柔”谓六五,“上下”谓五阳。
1702164355
1702164356 【程传】 言卦之所以为《大有》也。五以阴居君位,“柔得尊位”也。处中,得“大中”之道也。为诸阳所宗,“上下应之”也。夫居尊执柔,固众之所归也。而又有虚中文明大中之德,故上下同志应之,所以为《大有》也。
1702164357
1702164358 【集说】 苏氏轼曰:谓五也,大者皆见有于五,故曰《大有》。
1702164359
1702164360 郭氏忠孝曰:“柔得尊位大中”,谦以居之,不自满假者也。以一柔而应五刚,所谓所宝唯贤,光天之下,万邦黎献,共唯帝臣。不如是,不足以为尚贤也。
[ 上一页 ]  [ :1.7021643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