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67364e+09
1702167364 【集说】 孔氏颖达曰;阳为仁行,已在其上,附而顺之,是降下于仁,所以吉也。
1702167365
1702167366 张氏栻曰:《易》三百八十四爻未尝言仁,此独言之,盖有深旨。克己复礼为仁,克其私心,复其天理,所以为仁;二去初未远,上无系应,能从初而复,所以为下仁也;至四但言从道,而不谓之仁,盖道者举其大凡,不若仁为至切也。
1702167367
1702167368 俞氏琰曰:仁者心之德,善之本,初九修身而反本复善,可以为仁矣。二之吉,盖以亲近初九而吉也。
1702167369
1702167370 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1702167371
1702167372 【程传】 频复频失。虽为危厉,然复善之义则“无咎”也。
1702167373
1702167374 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1702167375
1702167376 【程传】 称其“独复”者,以其从阳刚君子之善道也。
1702167377
1702167378 【集说】 郭氏雍曰:《剥》六三乃《复》六四反对,其义相类。在《剥》取其失上下以应乎阳,在《复》则取其独复以从道。
1702167379
1702167380 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1702167381
1702167382 【本义】 “考”,成也。
1702167383
1702167384 【程传】 以中道自成也。五以阴居尊,处中而体顺,能敦笃其志,以中道自成,则可以“无悔”也。自成,谓成其中顺之德。
1702167385
1702167386 【集说】 王氏安石曰:能以中道自考,则动作不离于中。
1702167387
1702167388 邱氏富国曰:二四待初而复,故曰“下仁”,曰“从道”,五不待初而复,故曰“自考”。
1702167389
1702167390 李氏简曰:“中以自考”,非自有降衷之性,则亦不能成此德也。
1702167391
1702167392 粱氏寅曰:中以自考,言以其有中德,故能自考其善不善也。
1702167393
1702167394 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1702167395
1702167396 【程传】 复则合道,既迷于复,与道相反也,其凶可知。“以其国君凶”,谓其“反君道也”。人君居上而治众,当从天下之善,乃迷于复,反君之道也。非止人君,凡人迷于复者,皆反道而凶也。
1702167397
1702167398 【集说】 杨氏启新曰:心为天君,唯君能役群动,而反以群动役,与心之道相背弛者也。
1702167399
1702167400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1702167401
1702167402 【本义】 “天下雷行”,震动发生,万物各得其性命,是物物而与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
1702167403
1702167404 【程传】 雷行于天下,阴阳交和,相薄而成声,于是惊蛰藏,振萌芽,发生万物,其所赋与,洪纤高下,各正其性命,无有差妄,物与无妄也。先王观天下雷行发生赋与之象,而以茂对天时,养育万物,使各得其宜,如天与之无妄也。“茂”,盛也。茂对之为言,犹盛行永言之比,“对时”,谓顺合天时,天道生万物,各正其性命而不妄,王者体天之道,养育人民,以至昆虫草木,使各得其宜,乃对时育物之道也。
1702167405
1702167406 【集说】 《九家易》曰:“天下雷行”,阳气普遍,无物不与,故曰“物与”也。
1702167407
1702167408 《朱子语类》:问:“物与无妄”众说不同。文蔚曰:是“各正性命”之意。曰:然。一物与它一个无妄。
1702167409
1702167410 俞氏琰曰:天有是时,先王非能先后之也,对而循之耳;物有是生,先王非能损益之也,育而成之耳。《中庸》之所谓“诚”,即《易》之所谓“无妄”也,《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子思之说,盖本于此。
1702167411
1702167412 蔡氏清曰:“物与无妄”者,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对时育物者,因其所性而不为私,乃圣人尽物之性也。
1702167413
[ 上一页 ]  [ :1.7021673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