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8164
1702168165
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1702168166
1702168167
【本义】 谓非作威也,反身自治,则人畏服之矣。
1702168168
1702168169
【程传】 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故云“反身之谓”。爻辞谓治家当有威严,而夫子又复戒云,当先严其身也。威严不先行于己,则人怨而不服,故云“威如”而“吉”者,能自反于身也。孟子所谓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也。
1702168170
1702168171
【集说】 朱氏震曰:威非外求,反诸身而已,反身则正,正则诚,诚则不怒而威,后世不知所谓威严者正其身也,或不正而尚威怒,则父子相夷,愈不服矣,安得吉。
1702168172
1702168173
郭氏雍曰:《象》明“言有物而行有恒”,而此又言“反身之谓”者,家人之道,所以成始成终者,修身而已。
1702168174
1702168175
赵氏汝楳曰:爻于初言“闲”,三言“嗃嗃”,上言“威”。圣人虑后世以为威严有余,而亲睦不足,故特释之以“反身”。谓“威如”者,非严厉以为威。反求诸己而已。
1702168176
1702168177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1702168178
1702168179
【本义】 二卦合体,而性不同。
1702168180
1702168181
【程传】 “上火下泽”,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睽离之象。君子观睽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夫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盖于秉彝则同矣,于世俗之失则异也,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
1702168182
1702168183
【集说】 荀氏爽曰:火性炎上,泽性润下,故曰睽也。大归虽同,小事当异,百官殊职,四民异业,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归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
1702168184
1702168185
项氏安世曰:同象《兑》之“说”,异象《离》之“明”。
1702168186
1702168187
见恶人,以辟咎也。
1702168188
1702168189
【程传】 睽离之时,人情乖违,求和合之,且病其不能得也,若以恶人而拒绝之,则将众仇于君子,而祸咎至矣,故必见之,所以免避怨咎也,无怨咎,则有可合之道。
1702168190
1702168191
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1702168192
1702168193
【本义】 本其正应,非有邪也。
1702168194
1702168195
【程传】 当睽之时,君心未合,贤臣在下,竭力尽诚,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如是宛转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迎逢也,“巷”非邪僻由径也,故夫子特云“遇主于巷,未失道也”,未非此也,非必谓失道也。
1702168196
1702168197
【集说】 王氏申子曰:处上下睽离之时,不得不委曲以求合,故曰“未失道”,言于正道未为失也。
1702168198
1702168199
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1702168200
1702168201
【程传】 以六居三,非正也。非正则不安,又在二阳之间,所以有如是艰厄,由“位不当也,无初有终”者,终必与上九相遇而合,乃“遇刚也”,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离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终睽之理,故贤者顺理而安行,知者知几而固守。
1702168202
1702168203
【集说】 胡氏瑗曰:“无初有终,遇刚也”者,言初为上之见疑,然终则知己之诚而与之应,是六三所遇,得刚明之人也。
1702168204
1702168205
【案】 爻有两喻,而《象传》偏举者,举其重者也,此举“见舆曳”,以乘刚也,《困》三举“据于蒺藜”,亦以乘刚也,《易》例乘刚之危最甚。
1702168206
1702168207
交孚无咎,志行也。
1702168208
1702168209
【程传】 初四皆阳刚君子,当睽乖之时,上下以至诚相交,协志同力,则其志可以行,不止无咎而已。卦辞但言“无咎”,夫子又从而明之,云可以行其志,救时之睽也,盖以君子阳刚之才,而至诚相辅,何所不能济也,唯有君子,则能行其志矣。
1702168210
1702168211
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1702168212
1702168213
【程传】 爻辞但言“厥宗噬肤”,则可以往而无咎,《象》复推明其义,言人君虽己才不足,若能信任贤铺,使以其道深入于己,则可以有为,是往而有福庆也。
[
上一页 ]
[ :1.7021681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