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68564e+09
1702168564
1702168565 【案】 九四因与阴相应,故恶而欲远之,正如《夬》三“壮于頄”之意,徒欲远之而不能容之制之,此所以“包无鱼”也,君子之子小人也,唯其能容之,是以能制之,不能容之,则彼自绝矣,欲以力制,不亦难乎。《书》曰:“民可近,不可下。”此之谓也。
1702168566
1702168567 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1702168568
1702168569 【程传】 所谓”含章”,谓其含蕴中正之德也,德充实,则成章而有辉光。“命”,天理也。“舍”,违也。至诚中正,屈己求贤,有志合于天理,所以“有陨自天”,必得之矣。
1702168570
1702168571 【集说】 苏氏轼曰:阴长而消阳,天之命也,有以胜之,人之志也,君子不以命废志,故九五之志坚,则必有自天而陨者,言人之至者,天不能胜也。
1702168572
1702168573 杨氏启新曰:阴阳迭胜,天运自然,而心心念念,不舍天命,以静制之,此所以挽回造化也。
1702168574
1702168575 【案】 《诗》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故“有陨自天”,谓天时既至而瓜陨也。虽天命之必然,亦由君子积诚修德,与之符会,故曰“志不舍命”。
1702168576
1702168577 姤其角,上穷吝也。
1702168578
1702168579 【程传】 既处穷上,刚亦极亦,是上穷而致吝也。以刚极居高而求遇,不亦难乎。
1702168580
1702168581 【案】 不与阴遇虽无咎,然君子终以不能济时为可羞,为其身在事外,所处之穷故尔。
1702168582
1702168583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1702168584
1702168585 【本义】 “除”者,修而聚之之谓。
1702168586
1702168587 【程传】 泽上于地,为萃聚之象,君子观《萃》象,以除治戎器,用戒备于不虞。凡物之萃,则有不虞度之事,故众聚则有争,物聚则有夺,大率既聚则多故矣,故观《萃》象而戒也。“除”,谓简治也,去弊恶也,除而聚之,所以“戒不虞”也。
1702168588
1702168589 【集说】 王氏弼曰:聚而无防,则众生心。
1702168590
1702168591 《朱子语类》云:大凡物聚众盛,处必有争,故当豫为之备,又泽本当在地中,今却上于地上,是水盛有溃决奔突之忧,故取象如此。
1702168592
1702168593 王氏申子曰:泽上有地,《临》,则聚泽者地岸也,泽上于地,《萃》,则聚泽者隄防也。以地岸而聚泽,则无隄防之劳,以隄防而聚泽,则有溃决之忧,故君子观此象为治世之防,除治其戎器,以为不虞之戒。若以治安而忘战守之备,则是以旧防为无用而坏之也,其可乎。
1702168594
1702168595 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1702168596
1702168597 【程传】 其心志为同类所惑乱,故乃萃于群阴也,不能固其守,则为小人所惑乱而失其正矣。
1702168598
1702168599 【集说】 李氏简曰:非其志惑乱,必无舍应乱萃之理。
1702168600
1702168601 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1702168602
1702168603 【程传】 萃之时以得聚为吉,故九四为得上下之萃,二与五虽正应,然异处有间,乃当萃而未合者也,故能相引而萃,则吉而无咎,以其有中正之德,未遽至改变也,变则不相引矣。或曰:二既有中正之德,而《象》云“未变”,辞若不足,何也?曰:群阴比处,乃其类聚,方莘之时,居其间能自守不变,远须正应,刚立者能之,二阴柔之才,以其有中正之德,可觊其未至于变耳,故《象》含其意以存戒也。
1702168604
1702168605 【集说】 杨氏万里曰:“中末变”者,盖六二所守之中道,不以为上所引而有所变也。
1702168606
1702168607 【案】 此“中未变”,与《比》二“不自失”之意同,《中庸》所谓“不变塞焉”,孟子所谓“达不离道者”是也。
1702168608
1702168609 往无咎,上巽也。
1702168610
1702168611 【程传】 上居柔说之极,三往而无咎者,上六巽顺而受之也。
1702168612
1702168613 【集说】 虞氏翻曰:动之四,故“上巽”。
[ 上一页 ]  [ :1.7021685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