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71413
1702171414
【集说】 孔氏颖达曰: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若未动之先,又寂然顿无,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直云古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几,皆向吉而背凶,违凶而就吉,无复有凶,故特云吉也,诸本或有“凶”字者,其定本则无。
1702171415
1702171416
崔氏憬曰:此爻得位于中,于豫之时,能顺以动而防于豫,如石之耿介,守志不移,虽暂豫乐,以其见微而不终日,则能“贞吉”,“断可知矣”。
1702171417
1702171418
张子曰:“知几”者,为能以屈为信。
1702171419
1702171420
《朱子语类》云:上交贵于恭逊,恭则便近于谄,下交贵于和易,和则便近于渎,盖恭与谄相近,和与渎相近,只争些子便至于流也。
1702171421
1702171422
又云:“几者动之微”,是欲动未动之间,便有善恶,便须就这处理会,若到发出处,便怎生奈何得,所以圣贤说谨独,便都是要就几微处理会。
1702171423
1702171424
项氏安世曰:谄者本以求福,而祸常基于谄,渎者本以交欢,而怨常起于渎,《易》言“知几”,而孔子以不谄不渎明之,此真所谓“知几者”矣,欲进此道,唯存察之密,疆界素明者能之,此所以必归之于“介如石”者与。
1702171425
1702171426
何氏楷曰;“知微知彰”,微而能彰,“介于石”也。“知柔知刚”。柔而能刚,“不终日”也。
1702171427
1702171428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1702171429
1702171430
【本义】 殆,危也。庶几,近意,言近道也,此释《复》初九爻义。
1702171431
1702171432
【集说】 虞氏翻曰:“复以自知”,“自知”者明,谓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
1702171433
1702171434
侯氏行果曰:失在未形,故有不善,知则速改,故无大过。
1702171435
1702171436
《朱子语类》云:或以几为因上文“几”字而言,但《左传》与《孟子》“庶几”两字,都只作“近”字说。
1702171437
1702171438
又云: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今人只知知之“未尝复行”为难,殊不知“有不善未尝不知”是难处。
1702171439
1702171440
项氏安世曰:于微而知其彰,于柔而知其刚,盖由用心之精,烛理之明,是以至此。欲进此者,当自颜子始,毫厘丝忽之过,一萌于方寸之间,可谓“微”矣。而吾固已了然而见之,可谓“柔”矣。而吾已斩然而绝之,此章内十一爻,虽各为一段,而意皆相贯,此爻尤与上爻文意相关。
1702171441
1702171442
陆氏振奇曰:诚则明者,“知几”之神,由介石来也,明则诚者,不远之复,由真知得也,在《豫》贵守之固,故日“贞吉”,在《复》贵觉之早,故曰“元吉”。
1702171443
1702171444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1702171445
1702171446
【本义】 絪緼,交密之状。醇,谓厚而凝也。言气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此释《损》六三爻义。
1702171447
1702171448
【集说】 侯氏行果曰:此明物情相感,当上法“姻緼”“化醇”致一之道。
1702171449
1702171450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1702171451
1702171452
【本义】 此释《益》上九爻义。
1702171453
1702171454
此第五章。
1702171455
1702171456
【集说】 项氏安世曰:“危以动则民不与”,党与之与,“无交而求则民不与”,取与之与也。
1702171457
1702171458
又曰:以“《易》”对“惧”,其义可见,直者其语“《易》”,曲者其浯“惧”,乾之所以“《易》”者;以其直也。
1702171459
1702171460
郭氏鹏海曰:事不顺理,从欲唯危,为“危以动。”心知非理,自觉惶恐,为“惧以语”,恩非素结,信非素孚,为“无交而求”。
1702171461
1702171462
【总论】 叶氏良佩曰:下十爻,皆承《咸》九四而言。
[
上一页 ]
[ :1.7021714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