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74800
1702174801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702174802
1702174803
1702174804
1702174805
1702174806
颜渊问仁图,描绘了颜渊向孔子问仁的情景。
1702174807
1702174808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以上十二)
1702174809
1702174810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十三)
1702174811
1702174812
以上四条,都不止于爱人。细看这几条,可知仁即是做人的道理。克己复礼;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都只是如何做人的道理。故都可说是仁。《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七下)孔子的名学注重名的本义,要把理想中标准的本义来改正现在失了原意的事物。例如“政者正也”之类。“仁者人也”,只是说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个人,须要能尽人道。能尽人道,即是仁。后人如朱熹之流,说“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乃是宋儒的臆说,不是孔子的本意。蔡孑民《中国伦理学史》说孔子所说的“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这话甚是。《论语》记子路问成人,孔子答道:
1702174813
1702174814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十四)
1702174815
1702174816
成人即是尽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
1702174817
1702174818
孔子又提出“君子”一个名词,作为人生的模范。“君子”,本义为“君之子”,乃是阶级社会中贵族一部分的通称。古代“君子”与“小人”对称,君子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小人指士以下的小百姓。试看《国风》、《小雅》所用“君子”与后世小说书中所称“公子”、“相公”有何分别?后来封建制度渐渐破坏,“君子”、“小人”的区别,也渐渐由社会阶级的区别,变为个人品格的区别。孔子所说君子,乃是人格高尚的人,乃是有道德,至少能尽一部分人道的人。故说:
1702174819
1702174820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十四)
1702174821
1702174822
这是说君子虽未必能完全尽人道,但是小人决不是尽人道的人。又说:
1702174823
1702174824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十四)
1702174825
1702174826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十二)
1702174827
1702174828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十四)
1702174829
1702174830
凡此皆可见君子是一种模范的人格。孔子的根本方法,上章已说过,在于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之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
1702174831
1702174832
上文所说人须尽人道。由此理推去,可说做父须要尽父道,做儿子须要尽子道,做君须要尽君道,做臣须要尽臣道。故《论语》说:
1702174833
1702174834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十二)
1702174835
1702174836
又《易经·家人卦》说:
1702174837
1702174838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1702174839
1702174840
这是孔子正名主义的应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使家庭社会国家的种种阶级、种种关系,都能“顾名思义”,做到理想的标准地步。这个标准地步,就是《大学》上说的“止于至善”。《大学》说:
1702174841
1702174842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1702174843
1702174844
1702174845
1702174846
1702174847
孔子敬入公门图。孔子曾说“为人臣,止于敬。”据孔子弟子们的记载,孔子大至上庙堂、入公门,小至穿衣、饮食,处处注重礼的规范,说他“入公门,鞠躬如也”。
1702174848
1702174849
这是伦常的人生哲学。“伦”字《说文》云:“辈也,一曰道也。”《曲礼》注:“伦犹类也。”《论语》“言中伦”,包注:“道也,理也。”孟子注:“伦,序也。”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天然的或人为的交互关系。如父子,如兄弟,是天然的关系。如夫妻,如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每种关系便是一“伦”,每一伦有一种标准的情谊行为。如父子之恩,如朋友之信,这便是那一伦的“伦理”。儒家的人生哲学,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与人交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故《中庸》说:
[
上一页 ]
[ :1.70217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