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76860
1702176861
(乙)由于自暴自弃 外界的势力,还有时可以无害于本性。即举舜的一生为例:
1702176862
1702176863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
1702176864
1702176865
但是人若自己暴弃自己的可能性,不肯向善,那就不可救了。所以他说:
1702176866
1702176867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
1702176868
1702176869
1702176870
1702176871
1702176872
恪恣治道图,描绘了孟子向其老师子思询问治民之道的情景。
1702176873
1702176874
又说:
1702176875
1702176876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告子》)
1702176877
1702176878
(丙)由于“以小害大以贱害贵” 还有一个“不得尽其才”的原因,是由于“养”得错了。孟子说:
1702176879
1702176880
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
1702176881
1702176882
哪一体是大的贵的?哪一体是小的贱的呢?孟子说:
1702176883
1702176884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
1702176885
1702176886
其实这种议论,大有流弊。人的心思并不是独立于耳目五官之外的。耳目五官不灵的,还有什么心思可说?中国古来的读书人的大病根正在专用记忆力,却不管别的官能。到后来只变成一班四肢不灵,五官不灵的废物!
1702176887
1702176888
以上说孟子论性善完了。
1702176889
1702176890
三、个人的位置
1702176891
1702176892
上章说,《大学》、《中庸》的儒学已把个人位置抬高了,到了孟子更把个人看得十分重要。他信人性是善的,又以为人生都有良知良能和种种“善端”。所以他说:
1702176893
1702176894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
1702176895
1702176896
更看他论“浩然之气”:
1702176897
1702176898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公孙丑》)
1702176899
1702176900
又看他论“大丈夫”:
1702176901
170217690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702176903
170217690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
1702176905
1702176906
因为他把个人的人格,看得如此之重,因为他以为人性都是善的,所以他有一种平等主义。他说:
1702176907
1702176908
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
1702176909
[
上一页 ]
[ :1.702176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