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8503e+09
1702185030
1702185031 (一)文体不同。这六篇的文体、句法、字法,没有一项和《墨子》书的《兼爱》、《非攻》、《天志》……诸篇相像的。
1702185032
1702185033 (二)理想不同。墨子的议论,往往有极鄙浅可笑的。例如《明鬼》一篇,虽用“三表”法,其实全无论理。这六篇便大不同了。六篇之中,全没有一句浅陋迷信的话,全是科学家和名学家的议论。这可见这六篇书,决不是墨子时代所能做得出的。
1702185034
1702185035 (三)“墨者”之称。《小取》篇两称“墨者”。
1702185036
1702185037 (四)此六篇与惠施、公孙龙的关系。这六篇中讨论的问题,全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哲学家争论最烈的问题,如坚白之辩,同异之论之类。还有《庄子·天下》篇所举惠施和公孙龙等人的议论,几乎没有一条不在这六篇之中讨论过的(例如“南方无穷而有穷”,“火不热”,“目不见”,“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类,皆是也)。又如今世所传《公孙龙子》一书的《坚白》、《通变》、《名实》三篇,不但材料都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之中,并且有许多字句文章都和这四篇相同。于此可见《墨辩》诸篇若不是惠施、公孙龙作的,一定是他们同时的人作的。所以孙诒让说这几篇的“坚白同异之辩,则与公孙龙书及《庄子·天下》篇所述惠施之言相出入”。又说:“据《庄子》所言,则似战国时墨家别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指。”
1702185038
1702185039 这六篇《墨辩》乃是中国古代名学最重要的书。古代本没有什么“名家”,无论那哪一家的哲学,都有一种为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这一家的名学(逻辑)。所以老子要无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说“言有三表”,杨子说“实无名,名无实”,公孙龙有《名实论》,荀子有《正名》篇,庄子有《齐物论》,伊文子有《刑名》之论:这都是各家的“名学”。因为家家都有“名学”,所以没有什么“名家”。不过墨家的后进如公孙龙之流,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比别家稍为高深一些罢了。不料到了汉代,学者如司马谈、刘向、刘歆、班固之流,只晓得周秦诸子的一点皮毛糟粕,却不明诸子的哲学方法。于是凡有他们不能懂的学说,都称为“名家”。却不知道他们叫作做“名家”的人,在当日都是墨家的别派。正如亚里士多德是希腊时代最注重名学的人,但是我们难道可以叫他做“名家”吗?(《汉书·艺文志》九流之别是极不通的。说详吾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太平洋》第一卷七号)。
1702185040
1702185041 如今且说这六篇《墨辩》的性质。
1702185042
1702185043 第一,《经上》、《经说上》《经上》篇全是界说,文体和近世几何学书里的界说相像。原文排作两行,都要“旁行”读去。例如“故,所得而后成也。止,以久也。体,分于兼也。必,不已也”。须如下读法:
1702185044
1702185045 (1)故,所得而后成也。(50)止,以久也。
1702185046
1702185047 (2)体,分于兼也。(51)必,不已也。
1702185048
1702185049 《经说上》篇乃是《经上》的详细解释。《经上》全是很短的界说,不容易明白,所以必须有详细的说明,或举例设譬使人易晓,《经说上》却不是两行的,也不是旁行的。自篇首到篇中“户枢免瑟”一句(《间诂》十,页十七至二十二下),都是《经上》篇上行的解释。自“止,无久之不止”(页二十二下)到篇末,是《经上》篇下行的解说。所以上文举例“故,所得而后成也”的解说在十七页,“止,以久也”的解说却在二十二页上。若以两行写之,可得下式。
1702185050
1702185051
1702185052
1702185053
1702185054 第二,《经下》、《经说下》《经下》篇全是许多“定理”文体极像几何学书里的“定理”。也分作两行,旁行读。《经说下》是《经下》的详细说明,读法如《经说上》。自篇首(页三十一下)到“应有深浅大常中”(适校当作“大小不中”页四十六止),说明《经下》上行的各条。此以下,说明下行各条。
1702185055
1702185056 第三,《大取》《大取》篇最难读,里面有许多错简,又有许多脱误。但是其中却也有许多极重要的学说。学者可选读那些可读的,其余的不可读的,只好暂阙疑了。
1702185057
1702185058 第四,《小取》《小取》篇最为完全可读。这一篇和前五篇不同,并不是一句一条的界说,乃是一篇有条理有格局的文章。全篇分九节。
1702185059
1702185060 一、至“不求诸人”,总论“辩”。
1702185061
1702185062 二、至“吾岂谓也者异也”,论“辩”之七法。
1702185063
1702185064 三、至第一个“则不可偏观也”,论辟、侔、援、推四法之谬误。
1702185065
1702185066 四、至“非也”共四十八字,衍二十二字。总论立辞之难,总起下文。
1702185067
1702185068 五、论“物或是而然”。
1702185069
1702185070 六、论“或是而不然”。
1702185071
1702185072 七、论“或不是而然”。原文作“此乃是而然”,似有误。
1702185073
1702185074 八、论“一周而一不周”。
1702185075
1702185076 九、论“一是而一非”。
1702185077
1702185078
1702185079
[ 上一页 ]  [ :1.702185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