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89182
1702189183
我在整本书中一直强调中国古代哲学诸派在洞察心理方面的敏锐,以及对心理因素的一致专注。这种被推而广之的洞察展示了中国思想的独特性。但是这个结论是怎么解释这种独特性的呢,它跟中国人对哲学的实践、应用方面的热衷有关系吗?(与之相反,西方哲学更热衷理论化的道路)
1702189184
1702189185
对于中国思想何以特别,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普遍、完全让人满意的解释。中国所有的思想流派都对嗜用辩论展开的知识论方面的纯粹思考心存怀疑(理论总是与争辩形影不离吗?),这一事实肯定对知识领域的探索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形成的阻滞明显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的面貌。同时,对讨论理论的冷淡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心灵特征。就这个模式而言,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正名学说只有伦理的,而没有理论的、认识论的目的。
1702189186
1702189187
与此类似,后世的思想家对那些当下不实用的关注都是拒斥的。庄子说:“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庄子·天下》)荀子在锤炼思维工具方面比其他儒者都走得更远,然而他也说惠施的学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荀子·非十二子》)。荀子断言,惠施是“蔽於辞而不知实”(《荀子·解蔽》)。公元前2世纪的史家司马谈对道家思想颇有同契,不像正统儒家那样不折不扣地坚持实用思维,但他也抱怨惠施“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公元2世纪的大儒和史家班固赞同正名的重要性,正名的努力始于孔子,不过他又说,当对名的思考成了争辩,只会造成分裂和混乱。在他看来(一如后来的儒家),任何哲学里,秩序和实际的社会利益都比追寻抽象的真理更重要。
1702189188
1702189189
从知识论问题的回顾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推论出:其一,一个文明其文化价值是和思想的历史密不可分的;其二,在现阶段基于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知识,我们能描述的远比我们能解释的要多,她的模式已然明了,但成因尚付阙如。
1702189190
1702189191
1702189192
1702189193
1702189194
大航海之后,世界各地的物种刺激了西方博物学和科学的快速发展
1702189195
1702189196
1702189197
1702189198
1702189199
莱布尼茨向贵族们讲解哲学和科学
1702189200
1702189201
1702189202
1702189203
1702189204
战国形势图
1702189205
1702189206
1702189207
1702189208
1702189210
中国思想之渊源(第二版) 第七章 帝国的缔造——法家的成与败
1702189211
1702189212
秦国的崛起和遽灭跟秦国的统治理念有必然的关系吗?
1702189213
1702189214
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是恺撒式的英雄,为何在中国文化中成了被主流价值诅咒的恶魔?
1702189215
1702189216
主导秦国理念的法家思想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荀子的哲学是秦的严刑峻法的源头吗?
1702189217
1702189218
秦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帝国,或者进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帝国吗?
1702189219
1702189220
对于很多阅读中国历史的人,包括中国人自己,过去一百年的中国跟公元前3世纪很相似,这让人感到惴惴不安。
1702189221
1702189222
在公元前3世纪,正值战国时期的终结,但这个终结并不令人欢欣,虽然政治上统一了,但人们却遭受着最严峻的统治。
1702189223
1702189224
在反抗和镇压中,这个古老文明的价值行将荡涤殆尽。一个世纪的混乱呼唤着一个政治运动。[175](一个将不可战胜的军力和争取人心的技巧融而为一的政治运动)它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1702189225
1702189226
公元前221年,一个全新的王朝秦朝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和政治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家对文化生活的控制空前地深入、细密。对经济也进行了有力的规划。强行推广文字改革,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和货币,车同轨、路同宽,大规模征调人民建造巨大工程。
1702189227
1702189228
*20世纪上半叶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最大的共同点是割据与战乱。
1702189229
1702189230
用这些令人生畏的相似之事比照当下,一些人安慰说秦朝很短暂;另一些人则沮丧地说,秦朝虽短但对中国的改变却是深远的;最后,还有人分析说,两千年前的政治事件无法和今天的相类比,不论其间有多么相似。同理,中国的历史和其他民族的历史也不能这样类比。
1702189231
[
上一页 ]
[ :1.702189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