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205278e+09
1702205278
1702205279 苏格拉底的方法如下:假如你和苏格拉底想知道什么是知识。你尝试着提出,知识就是坚定的信念。苏格拉底于是问这是否意味着有坚定信念的人,比如说坚定地相信仙女的人一定知道仙女是存在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你会重新加以思考,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观点:知识不是坚定的信念,而是正确的信念。
1702205280
1702205281 那么苏格拉底又问:“要是你说的知识,也就是正确的信念,它的基础只是侥幸的猜测呢?举个例子,假如我,苏格拉底让你猜我的车子是什么牌子的,你猜是沃尔沃。即使你的猜测正确,你认为那是知识吗?”
1702205282
1702205283 通过这样的回答,苏格拉底让你明白了知识同样不能等同于正确的信念。你必须试着做出更完善的分析。你最终会为知识下一个定义,苏格拉底对它无从反驳。
1702205284
1702205285 因此苏格拉底的/辩证的方法就是为事物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定义,这个定义能经得起苏格拉底的质疑。这种方法并不意味着提问的人必然知道知识的本质,它只是向人们展示了提问的人十分善于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来发现、揭示错误的想法。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过程并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柏拉图的对话录只是一个象征,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许多现成的、终极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反复实践此方法的人们仍然会向着最终的知识不断迈进。
1702205286
1702205287
1702205288
1702205289
1702205290 关押苏格拉底的监狱遗址。
1702205291
1702205292 据说德尔斐神谕处(Delphi Oracle)曾宣布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①。苏格拉底认为德尔斐的神谕只是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与大多数人不同,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当一个人运用苏格拉底的方法之后,他就会善于发现错误的想法,也学会认识自己的无知。
1702205293
1702205294 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四处拉人辩论、以看别人出丑为乐的讨厌鬼。他不仅因为高超的辩论技巧而闻名于世,他在战斗中显示出的勇气和耐力也十分令人敬佩。他坚定不移地反对一切非正义的行为,有时甚至还冒着极大的风险。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申辩篇》、《克里托篇》以及《斐多篇》非常引人入胜,这些篇目描述了苏格拉底的审判、定罪,随后引鸩而亡的过程(他的罪名是“败坏青年,不敬城中的诸神”)。在这些对话中,苏格拉底鲜明的性格、无与伦比的勇气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从狱中逃脱很容易,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因为根据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认为既然选择在雅典居住,他也就默认了必须服从城邦的法律。
1702205295
1702205296 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Robinson)概括了苏格拉底最伟大的品质,正如我们通过柏拉图的记述所看到的,正如苏格拉底通过理性向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所展现的那样:
1702205297
1702205298 (苏格拉底)在文献中给我们留下来的印象比其他人都更为深刻,他十分强调尽全力思考的重要性,力图使我们的行为与思想协调一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向人们反复灌输知识来自本心,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索它们之间的秩序和联系可能带来的快乐,以及无论得到何种结论都坚持论证自己的观点、公开承认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意见将会产生何等的愉悦;与此同时要乐于反复思考,通过与自己目前的信仰保持一致而坚定自己的行动。柏拉图的《申辩篇》实际上将苏格拉底塑造成了一名理性的伟大殉道者,正如福音书将耶稣描述成了一位信仰的伟大殉道者。
1702205299
1702205300 思想的力量(第9版) [:1702204202]
1702205301 柏拉图
1702205302
1702205303 当我们回想那些西方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天才们的洞见使人类的思想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我们一定会立即想到苏格拉底最有名的学生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 428—前 347)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前 322)。他们两人的兴趣都包罗万象,每个人都对哲学问题发表过极其精妙的看法。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为长达十五个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提供了原型。一直到公元 13 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重新被欧洲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发现,这才取代了这一原型。尽管基督教在许许多多方面仍然沿袭了柏拉图哲学的传统,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重见天日之后,在基督教思想中逐渐地占了上风。
1702205304
1702205305 思想的力量(第9版) [:1702204203]
1702205306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理念论
1702205307
1702205308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被称为理念论(Theory of Forms),柏拉图的对话录(Plato’s dialogues)共有二十四卷,其中有多篇谈及这一理论。柏拉图最著名的对话是中期的《理想国》,这一时期是他天才的顶点。《理想国》中柏拉图对理念论的阐述最广为人知。
1702205309
1702205310 柏拉图的理念论说的是,我们感觉经验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真实的,真正真实的应该是我们通过理性方能达到的理念(forms)。因此你一旦理解了什么是柏拉图的理念,你就会理解他的理念论和形而上学的精髓内容。遗憾的是,柏拉图终其一生谈论的理念,在他思想中并不总是完全一致。不过柏拉图提出的概念还是相当清晰的,我们可以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702205311
1702205312 人物简介 阿里斯托克勒,又名“柏拉图”
1702205313
1702205314
1702205315
1702205316
1702205317 柏拉图的肖像。
1702205318
1702205319 “柏拉图”原先是一个雅典人的绰号,他的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柏拉图”意为“宽阔的肩膀”,这个绰号就这样和这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也恰好如实描述了他的哲学。柏拉图对西方思想的影响力几乎无人匹敌。
1702205320
1702205321 柏拉图起初跟随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Cratylus)学习,随后师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也深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并由此培养起了自己对数学的崇敬之情。他认为数学知识是哲学必要的入门内容,据称他曾经把理解数学概念有困难的学生逐出学园。
1702205322
1702205323 公元前 387 年,柏拉图建立了学园(Academy),它是西方文明史上第一所多学科、多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历经九个世纪,直到查士丁尼皇帝(Emperor Justinian)以保护基督教信仰为名将它关闭。
1702205324
1702205325 柏拉图的对话被分为三类。根据最近的权威研究,早期著作包括最重要的《申辩篇》,它描述并在哲学上分析了苏格拉底的审判和行刑;《美诺篇》讨论了美德是否具有教授的可能性;《高尔吉亚篇》关注善与恶的本质;《理想国》的第一部分。中期的对话包括《理想国》的其余部分,以及《斐多篇》《会饮篇》《斐德罗篇》《克拉底鲁篇》《巴门尼德篇》和《泰阿泰德篇》。《理想国》是最为著名的,柏拉图在其中阐述了正义、理想国家和理念论,并将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柏拉图后期的对话包括值得关注的《蒂迈欧篇》,它阐述了宇宙的创造过程;研究非存在的《智者篇》;讨论优秀的制度应该包含何种法律的《法篇》。《法篇》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篇幅最长,而仅在此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没有出场。
1702205326
1702205327 古希腊人是杰出的几何学家,这不算出人意料,因为作为系统学科的几何学就是他们发明的。当一名古希腊几何学家在说明某些性质的时候,比如说,圆,他不是在说明某种可以在物理世界中找到的性质。毕竟在物理世界中,你是找不到圆的:你找到的是物体——各种各样圆的物体——接近完美的圆,但却不是完美的圆。即使你使用了精巧的圆规,画的时候屏息凝神,你的“圆”也不是完美的圆。因此,当一个几何学家发现了圆的一个性质,他是发现了理念上的物体的一个性质。圆并不存在于物理世界。圆是理念的一个具体范例。
[ 上一页 ]  [ :1.7022052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