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14252
1702214253
古代传统是武士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包括儒家思想及其他中国古代哲学,还包括禅宗。这些思想对于武士的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武士将它们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种独特而有力的生活方式。
1702214254
1702214255
勇气与诗
1702214256
1702214257
日本武士常和禅师一起修行,为的是驾驭自己的心智并摆脱恐惧。在许多情况下,武士和禅僧都会使用诗歌——尤其是短小的诗歌类型,例如俳句(haiku)——来印证自己洞见真理的力度和确切性。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修行者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写诗,以此表现自己在任何环境都能拥有完全自由的灵魂,同时也揭示出自己洞见到的深刻真理。即使在身处刀剑之下的时候,他们仍力求保持冷静清晰的心智、镇定沉稳的气度。相传,如果被俘的武士表现得无所畏惧,并且能在诗歌中展现出深刻智慧,那么他们就能免于死亡。
1702214258
1702214259
芭蕉(Basho,1644—1694)是日本最伟大的俳句诗人。他和禅宗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临终的作品被认为很有深意:
1702214260
1702214261
旅途罹病
1702214262
1702214263
荒原驰骋
1702214264
1702214265
梦魂萦。
1702214266
1702214267
道元也曾有过这样的典范之作:
1702214268
1702214269
草人立土丘
1702214270
1702214271
稻田中
1702214272
1702214273
何其浑噩,何其有用
1702214274
1702214275
以下两首诗也被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见,它们是自由心灵的自然流露。
1702214276
1702214277
来来往往的,是生与死:
1702214278
1702214279
村庄错落,屋宇万重。
1702214280
1702214281
看吧!
1702214282
1702214283
水中之月,绽放在天空。
1702214284
1702214285
——仪山(Gizan,1802—1878)
1702214286
1702214287
五十四年所学所知,
1702214288
1702214289
在无量世界中,不过如驴马般微不足道。
1702214290
1702214291
别了,别了!
1702214292
1702214293
各位莫忘好自为之。
1702214294
1702214295
——实相(Jisso,1851—1904)
1702214296
1702214298
孔子的影响
1702214299
1702214300
理想中的武士形象和儒家思想所描绘的完美人格有着相当程度的契合。他既是学者又是战士;他精于文墨,又富于实践能力。他知道人生中富于变化,要生存就得了解变化的内在规律和意义。有些武士道的教导者特别强调战争之道和增进勇气的技艺,尽管如此,《叶隐》中的观点更具普遍性。它教导武士要勤于学习,吸收一切可能有用的知识,“日夜不息,质疑一切”。最重要的是,武士必须领会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中庸不仅仅是两端取其中,中庸是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范,它决定了何为正确、何为恰当。聪明的武士善于从古人的言语中学习——这是领会如何遵循中庸之道的最佳方式。
1702214301
[
上一页 ]
[ :1.7022142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