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23164
1702223165
然而,无神论者也有各色各样。例如,贝特兰·罗素主张温和的无神论,预先设定有信仰者存在,这样一来,他便可以通过论证战而胜之,并借机发表一些妙趣横生的议论。萨特的无神论比较忧郁,实际上也带有一些尼采无神论的色彩:萨特无情地得出无神论的结论,断定在一个无神的宇宙里,人是荒谬的,不合理的,而且也是没有理性的,一如存在本身。只是这类无神论似乎仍带有虚张声势的派头,把自己放到比其他人较少乐观自信的真理一边。然而,尼采的无神论却更为深刻。他把自己投放到这样的情势里: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上帝确实死了,而他也分享了与全人类共同的命运,而不只是战胜那些信仰者了事。《欢乐的智慧》一书的第125节(尼采最先在这一节里讲到上帝之死),是他作品里最伤感的章节之一。这个曾看到上帝之死的人是个疯子,这件事的意义够大的了;他到集市上把自己的所见大声地告诉尚处于麻木不仁状态的众人,问道:“我们现在不是漫游在无际的虚无中了吗?”这里,我们已不再是面临抽象的逻辑论证,而是在面临一种突然降到人类头上的“灾难”。当然,尼采本人在其他地方还试图戴上启蒙时代自由思想家们的机智的假面,写出关于上帝不存在的精彩的格言。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他讲到“这个查拉图斯特拉是不信神的”,而且甚至是“最不信神的”。但是,不信神确然不是尼采的事:他是在最真实的意义上为神所占有的,虽然他认不出是什么神,而把他误认为狄俄倪索斯。有首相当早期的诗,叫《献给未知的上帝》,是他年仅20岁时写的;在这首诗里,他把自己说成是一个神所占有的人,比他后来成了哲学家时还要真诚,他能够承认:
1702223166
1702223167
我必须知道你,未知的上帝,
1702223168
1702223169
你找出了我灵魂的深处,
1702223170
1702223171
1702223172
1702223173
暴风般地吹向我的终生,
1702223174
1702223175
1702223176
1702223177
你不可理解然而却是我的亲人!
1702223178
1702223179
1702223180
1702223181
我定要知道你甚而侍候你。
1702223182
1702223183
1702223184
1702223185
上帝究竟是在尼采灵魂深处真的死了,抑或仅仅是这位哲学家的理智不足以应付他的存在与他的意义呢?
1702223186
1702223187
如果把上帝当做一个其存在须加证明的形而上学的东西,那么,罗素那样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家们所主张的观点,就必定是正确的:永远无法对这样一种东西的存在作出经验的证明。因此,上帝必定是原始的、孩提般的心灵执着信仰的一种迷信。但是,这两种可供选择的观点都是抽象的,而“上帝”的实在却是具体的、一个彻底自主的存在;他(上帝)支配着人,但是,当然,有些人比其他人对此有更清楚的意识。尼采的无神论显现了上帝的真正意义,而且我们还可以加一句说,它比许多正式的有神论的效果还要大些。他自己曾嘲笑有人把他和普通类型的自由思想家混为一谈,说他们对他的无神论一窍不通。尽管“不信神的查拉图斯特拉”殊死斗争,尼采却依然身处他年轻时对之表示过敬意的未知上帝的占有之中。这种占有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4部65章)里表现得最强烈,即使尼采借那魔术家(这魔术家是他自己希望祓除的他自己的一个方面)之口说出这些话:
1702223188
1702223189
我如是躺下,
1702223190
1702223191
弯曲我自己,纽绞我自己,
1702223192
1702223193
1702223194
1702223195
因全部永恒的磨难而抽搐。
1702223196
1702223197
1702223198
1702223199
而且还受你的击打,
1702223200
1702223201
1702223202
1702223203
你这最残忍的猎人哟,
1702223204
1702223205
1702223206
1702223207
你这不可亲近的——上帝。
1702223208
1702223209
1702223210
1702223211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上述所有主题都充分和谐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这本书里种种场景背后所发生的情况了。
1702223212
1702223213
2.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发生了什么;作为道德学家的尼采
[
上一页 ]
[ :1.7022231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