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57055
作为他者的外国人或外国势力,对于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认知是多样化的。因此,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的影响也是多样态的。但在边疆危机严重、日本入侵、国内社会动荡等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外国人的考察、著述和言论,在政学两界看来都是值得怀疑的,至少对国人而言是不光荣之事。故而,从外国人手中夺回话语权,无疑是努力从事国族建构的国人的共同期望。但对于西南少数民族而言,外国人总体上对其民族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只是在此过程中,有的外国人的言论在强化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其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意识;有的则在强调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身份的同时,试图协助其争取在中华民族和国家中的平等地位。
1702257056
1702257057
相较于他者而言,作为主体的西南少数民族,有很少的一部分在外国侵略势力言论的影响下,有脱离中国、自外于国族建构之外的倾向。同时,西南少数民族的精英人士大部分在接受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国族的建构进程中来,希望以此取得国内的他者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承认,进而谋得在国族中的平等地位。当然,这些少数民族精英人士,并不认为本民族的存在会使国族建构陷入困难,因而在主动认同中华民族的同时,积极建构自己的具体民族身份。然而,作为少数民族的普通人,却并没有清晰的民族意识,更多的是较小空间和较小群体的认同意识,只是在他者和本民族精英人士的合力推动下,才被动地卷入超越本土时空的民族身份建构中来。这就注定了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也使得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未能顺利地与当时的国族建构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西南民族与国家的整合。
1702257058
1702257059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702257060
1702257061
[1] 王文光(1955~ ),云南大学教授,著有《云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南方民族史》等。朱映占(1977~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
1702257062
1702257063
[2] 〔加〕查理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韩少功、蒋子丹编《是明灯还是幻象》,云人民出版社,2003,第45页。
1702257064
1702257065
[3] 杨志强:《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02257066
1702257067
[4] 杨志强:《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02257068
1702257069
[5] 赵国治:《边疆行政制度之研究》,中国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政治研究所,1970,第40页。
1702257070
1702257071
[6] 张兆和:《杨汉先关于黔西苗族身份认同的书写》,载赵心愚编《西南民族研究》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10,第27页。
1702257072
1702257073
[7] 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149页。
1702257074
1702257075
[8] 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1972,第95页。
1702257076
1702257077
[9] 贵州省档案馆藏1943午10月本令抄发委坐未感侍密代电关于民族及边疆问题通知遵照山。转引自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第433~434页。转引时有所删减。
1702257078
1702257079
[10] 朱家骅:《边疆问题与边疆工作》,中央组织部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译印,1942,第13页。
1702257080
1702257081
[11] 张邦翰:《云南全省边民分布册·叙言》,载杨履中编《云南全省边民分布册》,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发行,1946,第1页。
1702257082
1702257083
[12] 刘健:《云南少数民族问题(节录)》,载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工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第92页。
1702257084
1702257085
[13] 李廷休:《再论夷汉同源》,《西南边疆:昆明西南边疆月刊社》1939年第6期。
1702257086
1702257087
[14] 张其昀:《“少数民族”名词的纠正》,《黔灵月刊》1946年第10期。
1702257088
1702257089
[15] 张少微:《研究苗夷族之内容及方法刍议》,《贵阳日报·社会研究》1941年第18期。
1702257090
1702257091
[16] 周文玖:《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702257092
1702257093
[17] 范义田:《值得注意的苗夷问题》(原载《全民抗战》37号,1938年11月20日重庆出版),载余嘉华主编《范义田文集》上册,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606~607页。
1702257094
1702257095
[18] 江应樑:《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第14页。
1702257096
1702257097
[19] 张承炽:《中国边疆问题·初集》,边政公论社,1949,第20页。
1702257098
1702257099
[20] 马长寿:《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上),李绍明、周伟洲等整理,巴蜀书社,2006,第15页。
1702257100
1702257101
[21]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川西北藏族羌族社会调查》,民族出版社,2008,第316~317页。
1702257102
1702257103
[22] 欧阳枢北:《瞻化土酋之过去与现在》,《康导月刊》1939年8月卷。
1702257104
[
上一页 ]
[ :1.7022570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