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64111
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天皇制虽然是言论的禁区,但天皇制的经济基础却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揭示:日本绝对主义天皇制的统治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利益结合。[7]这样,近代日本的国家原理与国家性质获得了一种基于普遍主义原理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具有“科学”与“真理”的面孔。193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神山茂夫撰写了长篇论述《关于君主制的若干理论问题》,其中,他对近代日本的国家性质提出了“双重的帝国主义”的论断:近代日本国家政策一方面体现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侵略性,另一方面体现为绝对主义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属性。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这篇论著以《关于天皇制的若干理论问题》为名出版,在当时的知识界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8]
1702264112
1702264113
可以说,天皇制,作为近代日本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核心,其神秘性早在军国主义鼎盛时期就遭到了揭露和解构。这是近代日本精神解放的一种标志,而马克思主义提供的观念和概念,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702264114
1702264115
从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说,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活跃,更多地体现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出版与著述上。全本《资本论》在1919年到1925年间先后出版。1928年6月,改造社开始刊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到1933年8月,最终完成了多达31卷本的全集的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集,据说初版发行数量就达一万五千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当时日本知识界的影响。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讲座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著作,七卷本的《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讲座》,由岩波书店于1932年到1933年间先后出版。
1702264116
1702264117
考虑到上述马克思主义的著述与出版活动所面临的严酷政治环境(1925年制定的《治安维持法》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和镇压),可以说,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认识与行动上都展现了卓绝的精神形态。
1702264118
1702264119
如同后世学者注意到的,由于这种长时间的、深厚的学术与思想积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作为经济政策的形成手段,还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日本马克思主义均达到了各自的巅峰”。当然,这个结果也得益于二战后主导日本经济重建的“美国新政主义者”强调经济与社会计划的影响。由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被等同于“社会科学”,所以它在日本经济重建计划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9]
1702264120
1702264121
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上述马克思主义体验对日本精神演进造成的影响。日本马克思主义通过“法则”与“科学”的话语,获得了另外一种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的性格,从而成为瓦解天皇制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强有力工具。借助马克思主义提供的认知框架,近代日本获得了对自己在世界史上的位置的重新认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与政治意识由此诞生。日本学者对此赋予了高度的意义:
1702264122
1702264123
从所谓的比较政治的视角来看,这一“天皇制”被定位为世界史的一个阶段、即君主制在日本的特殊表现形态,这种分析本质上意味着被“客体化”的日本首次获得了它在世界中的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昭和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体验才时常被比拟为“开国”体验。[10]
1702264124
1702264125
关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及其学说,日本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在这里无意重述这些研究成果。在我看来,从精神史的角度,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它对天皇制意识形态的揭露和批判,更在其对国民精神的影响,这直接体现在当时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上。这一点往往为评论家所忽视。换言之,日本马克思主义运动对它近代以来精神演化的影响,还有这一条未被关注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近代日本的右翼思想和运动。
1702264126
1702264127
下面,我将以具有代表性的右翼理论家北一辉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念在近代日本的精神领域中发生的独特影响。
1702264128
1702264129
1702264130
1702264131
1702264133
分身:新日本论 二、昭和维新: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变异
1702264134
1702264135
北一辉,被视为日本亚洲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同当时多数活动家一样,北一辉的身上有着明治维新时期典型的“草莽志士”精神,富有革命激情,积极参与大陆事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对日本历史的实际进程与世界认识产生的影响而言,北一辉可谓无出其右者。在战后,他一直被视为右翼思想家和日本法西斯主义理论的创制者。我们这里的问题是,北一辉是如何在众多亚洲主义者中“脱颖”而出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理论?为什么他的理论对日本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其根源在哪里?我们先看一下他的成长历程。
1702264136
1702264137
北一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少年时代跟随一位叫圆山溟北的儒者学习汉学;溟北向他讲述了王阳明对幕末勤王志士的影响。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思潮。1905年,他离开故乡,来到东京。9月5日,日本民众对日俄两国签署的战后和约不满,在日比谷公园召开国民大会,进行抗议活动,随即发生了史称“日比谷烧打事件”的暴乱。不满的民众袭击了警察局和官方新闻机构,日本政府宣布戒严。正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他开始撰写《国体论及纯正社会主义》,并在1906年5月自费出版了这本书。
1702264138
1702264139
这部作品出版后,据说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很快被当局列为禁书。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自由党创始人板垣退助(1837—1919)以及社会主义者福田德三、片山潜等都表达了赞赏之意。板垣退助说:“如果这部著作能早二十年出版,我们自由党的运动就会走向别的方向。”福田德三则说,这部作品“虽然比不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比其他平凡者流足足高出了一头”。[11]从此时起,北一辉开始进入时代精神生产的核心现场。
1702264140
1702264141
同年,他开始参与宫崎滔天的革命评论社,并和“中国革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的宋教仁(1882—1913)建立了“刎颈之交”。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前夜,他作为当时著名右翼团体“黑龙会”的视察员前往上海。从此时起到1920年回国为止,他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大潮中。日本思想史学者荒川几男评论道,他参与中国革命的热情,正是“他自己试图在‘中原劫火’的深处摸索他所构想的‘纯正社会主义’的实现方法”这种激情的写照。[12]
1702264142
1702264143
受191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影响,中国出现了广泛的抵抗日本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日关系由此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1919年,他在上海进一步目睹了五四运动的蓬勃展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日关系的紧张,使得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震动:曾经和他一同浴血奋战的革命同志,为何如今站在了抵抗日本的第一线?于是,他将革命的目光由中国转向了日本国内。他要在国内发动革命,从根本上解决这里面的的矛盾。这是他在此期间撰写的《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的精神史背景。1923年,这部著作在日本正式出版,书名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我们马上会看到,这本书深刻影响了此后日本的内外政策。[13]
1702264144
1702264145
我在这里再次呈现这一段历史的目的,是要寻找这部作品诞生的精神源泉。显然,除了他个体的心智结构所蕴育的激情外,东亚大陆此时风云激荡的革命烈火,无疑让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能量。这种源于东亚世界史变迁的革命能量,开始在日本寻找爆发的时机,而北一辉正是这种能量传输的管道。
1702264146
1702264147
北一辉在《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中提出了一套激进的国家学说,倡导一种自下而上改造日本的方案。事实上,它就是一个完整的日本革命论,包含发动天皇大权、停止宪法、限制天皇和一般国民私有财产和土地、消灭政党政治以及解散财阀、建立东亚大帝国等主张。北一辉俨然成为右翼思想的领军人物。1926年12月25日,昭和天皇即位,日本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昭和时代(1926—1989)。而在这样的时代,时势、观念和事件往往是相互造就的关系,结果,各路“志士”共同在“昭和维新”这一逐渐结晶化的口号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东奔西走,呈现了欲与“明治维新”比肩的气势。北一辉逐渐成为时代风暴的中心。
1702264148
1702264149
1936年2月26日,日本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变“二·二六事件”爆发。陆军“皇道派”二十一名青年将校打着“坚决推行昭和维新”的口号,率领1483名士兵袭击了首相官邸等十余处场所。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及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等九人惨遭杀害,冈田启介首相侥幸生还。叛军占领东京市中心四天,在昭和天皇坚持镇压的形势下缴械投降。在随后的军事法庭上,十九名事件“魁首”被判处死刑。表面上与政变并无直接关联的北一辉,也遭到了起诉,罪名是教唆政变的思想犯罪。翌年8月19日,在事实关系极其可疑的情况下,北一辉被执行了死刑。[14]
1702264150
1702264151
当然,如同很多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指出的,北一辉被处以极刑,完全是政治判决,而不是基于法律的审判。但反过来说,在当时日本政府看来,叛军要求“维新”的理论基础就是北一辉的学说,这一点倒是很少有人质疑。不仅如此,昭和前期的一系列“事件”,诸如1931年“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以及1932年“五·一五事件”,都被认为受到了北一辉日本革命论的影响。
1702264152
1702264153
政变虽然失败,但日本此后的道路却有着强烈的北一辉印记。日本政府为缓解来自军队的压力,开始实行战时体制,军部进一步得势。据记载,在临刑前,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将校高喊“天皇陛下万岁”,但北一辉却拒绝了;他反复诵读的,是已经诵读了二十年的《法华经》。我们可以由此窥察到他精神世界的某种规模。
1702264154
1702264155
如同北一辉未必是“二·二六事件”的主谋,将他的学说完全等同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多少存在逻辑上的跳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何以他的学说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1702264156
1702264157
关键就在于“革命”二字。北一辉的论述最初就指向了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结构,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变革意志,这使得他与同时代强调文明——文化观念的京都学派的理论家们区别开来。在他最初的作品《国体论及纯正社会主义》中,他对日本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其中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正义》一文中,北一辉将贫困与犯罪问题深重的日本社会直接描述为“农奴与奴隶的日本”,对现行体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种诉诸人们日常生活感受的分析与批判,使得他要求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重组的变革目标获得了正当性。
1702264158
1702264159
值得留意的是,他对“万世一系”的日本官方“国家学与历史哲学”的根本谬误也进行了批判。他这样写道:“因为某些特殊的政治形式,就认为只有日本的国体未像其他诸民族一样经历过历史进化,这其实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国家观,依然以尊王攘夷的口吻解释整个宪法……”[15]在此,北一辉的理论展现了彻底的批判性格。
1702264160
[
上一页 ]
[ :1.7022641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