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70634
1702270635
我要说的是,诸君须当心,既要善于在北京吸收好的文化,并被好的文化所化;又应提防劣质文化的侵害,不被劣质文化所腐化。在北京,人若缺乏文化思想,被几乎没有什么思想性可言的文化泡沫所异化,沦为被那种文化所消费的快餐文化的消费者,几乎是一件被渐渐变傻还快乐着的事。
1702270636
1702270637
我给诸君的衷告是——大学四年转眼即过,尽量克制自己对快餐文化的嗜好,读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思考一些人生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最好形成笔记,以备日后之需。
1702270638
1702270639
我们北语是文科高校。我校既不但重视各类语言水平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对学子们的人文情怀之熏陶。
1702270640
1702270641
何谓人文情怀?
1702270642
1702270643
更文明的人以自身之文明影响并引领社会文明的自觉而已。
1702270644
1702270645
高科技是可以用外汇从国外买回来的。
1702270646
1702270647
人文精神买不到。
1702270648
1702270649
所以希望诸君日后皆成为有一等从业能力、又兼备人文情怀的人。
1702270650
1702270651
鲁迅在他那个年代看不到中国的希望,故只能将中国之希望附丽于将来。
1702270652
1702270653
但这未免太悲观。
1702270654
1702270655
如果不能从当下之乱象迷离的现实中看到希望,并尽一己之力发扬之、光大之;那么所谓将来,还不是与当下一样的将来吗?
1702270656
1702270657
诸君,为着自己的将来,也为着中国的将来,将北语当成你们增长知识、成熟思想、接受人性洗礼、提升人格品质的新的故乡吧!
1702270658
1702270659
1702270660
1702270661
1702270663
忐忑的中国人 7.教授之死
1702270664
1702270665
教授六点半出门,去某报主编家。他是位社会心理学教授,应约为某报写了一篇较长的文章,题目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内容嘛,无须赘言,读者诸君自会明了。主编极欣赏教授的文章,已决定作为重点文章推出,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讨论。只不过对题目稍存异议,认为未免太直白了点儿,不似学者文章了。电话里说服教授改个题目。教授不打算改。他想,自己那篇文章非是在做学问,而是在谈社会现象。不是为研究生们写的,是为全社会人写的。所以直白的题目,正符合着自己的初衷。他此去主编家,就为一件事,反过来说服主编接受那个被认为“太直白了点儿”的题目……
1702270666
1702270667
教授是个很守时的人,他估计会提前五分钟到主编家。
1702270668
1702270669
他今天的心情特别好,因为女儿从美国来信了。女儿在信中向他“汇报”三件事:第一,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第二,已经有了心上人;第三,怀孕了。一个月后,将与心上人同时回国正式举行婚礼,此后定居国内……
1702270670
1702270671
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令教授欢喜。当然,信中还有些别的内容:介绍未婚夫的性格、人品、专业,父亲是一位局级干部,母亲是一位高级会计师……
1702270672
1702270673
教授想,这门亲事,也可算是门当户对了。虽然他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毫无封建观念,但门户相当总归是好的啊!
1702270674
1702270675
教授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不说是掌上明珠,也可以说是心中最大的安慰。
1702270676
1702270677
信中还夹了一张照片,是一对爱人的合影。小伙子形象挺斯文,清丽的女儿,小鸟儿依人似的,和他偎得那么亲昵……
1702270678
1702270679
从收到信那一天起,教授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1702270680
1702270681
教授在不是教授才是讲师的年龄被打成了“右派”,结果就由讲师而农民了。所以四十多岁才结成婚。当年的农村女子,嫁给讲师自然是一百个乐意的。但是按部就班地嫁给农民也无所谓。就是都不肯嫁给由讲师而农民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既没工资也挣不了几个工分,何况四十多岁了,何况还是“右派”。
1702270682
1702270683
当年坚定不移地要嫁给他的,是一名插队的女知青。她嫁给他当年在村里是一个“事件”,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是“无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向反动的资产阶级大知识分子的投靠”。尽管他一再“诡辩”——自己骨子里既不反动也不算“大知识分子”,但人们都认为他肯定反动无疑,而且够大的了。
[
上一页 ]
[ :1.7022706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