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354030
[3] 请见本书附录一。
1702354031
1702354032
[4] 1919年春,韦伯接受了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Staatswirtschaft)学部的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职;这是将近二十年来,他头一次担任教授。到1920年6月14日去世之前,他只讲了两个完整学期的课。关于韦伯和慕尼黑政治、文化及学院界的许多关系,见M. Rainer Lepsius, “Max Weber in München”, 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 6(1977): 103—118。
1702354033
1702354034
[5] 见下面《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p.285。
1702354035
1702354036
[6] 在心志纯洁的人和自以为具有纯洁心志的人之间,韦伯有所区别。试验一个人是否真有纯洁的心志,要看这个人在面对因为故意忽视行动的后果而造成的结果时,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一个人想要当先知,却因为世界的无理性而失败,就必须能够承担失败而不丧志崩溃;他必准备为道殉身。韦伯愿意承认,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比别的人有这种坚毅的性格,虽然对于这两个人的群众动员策略和他们的“街头政治”,韦伯严厉地拒绝。参见Lepsius,前引文,pp.106 ff, 特别是p.108。
1702354037
1702354038
[7] 韦伯用比较性的分析和理想型的建构,去疏离他的听众;这种特意的技巧产生的效果,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曾提出亲身的见证。在韦伯于1919年讲授“社会之科学最一般性的范畴”时,霍克海默去听韦伯对苏维埃制度的分析,期待在时局和政治上的出路及可能性上得到一些指导原则。“演讲厅水泄不通,但大家都深感失望。我们想听的是不仅在其陈述问题的方式上,并且在其每一步骤上,都受到以理性重建未来这念头指导的理论思考和分析。然而有两个小时或更久,我们只听到对俄国体制作谨慎斟酌的界定、智巧构思出来的理想型,以供分析苏维埃制度之用。一切都是如此精确,如此具有科学上的严格性,如此价值中立,结果我们很难过地回家。”Otto Stammer, ed., Max Weber and Sociology Today(Oxford,1971), p.51.不过,这种有疏离效果的方法,是一种“来自踏实态度的英雄精神”的一个部分,自有其引人的力量;这是对卡费尔(Jörg von Kapher)的证词(见《韦伯传》,p.662 f的引录) 。韦伯自己形容他的上课方式:“我故意用非常抽象、纯粹概念式的方式讲课。”上引书, p.664。
1702354039
1702354040
[8]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本书p.176。
1702354041
1702354042
[9] 除了两篇演讲以外,我们还需参考“The Meaning of ‘Ethical Neurrality’in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in a Reconstructed Germany: A Contribution to the Political Critique of Officialdom and Party Politics”,见《经济与社会》附录Ⅱ,以及“Wahlrecht und Denokratie in Deutschland”,收在Gesammelte Polictische Schrcften, 4. Aufl.(以上下简写为PS),S. 245ff.。关于这些著作之间的关系,请参见《韦伯传》。 第一篇论文(初稿可溯至1913年)系方法论—伦理层次上的思考,特别可与《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并观(玛丽安娜·韦伯指出过这一点);另外两篇文章,则处理制度层次的问题。
1702354043
1702354044
[10] 见Weber, Roscher and Knies: The Log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Guy Oakes, tra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p.192。
1702354045
1702354046
[11] 在上引书中,韦伯这样说:“‘可诠释性’表示了更上一层的‘可计算性’,比不‘可诠释’的自然过程尤胜一筹。”见p.127。
1702354047
1702354048
[12] 在“Objectivity in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Methodlolgy, p.81) 中,韦伯指出“任何文化学科的先然预设均在于我们乃是文化人,具备了能力与意志去有意识地对世界采取立场,并赋予它意义”。我相信,这个说法与上述意义下的人格概念有所关联。类似的解释见Dieter Henrich, Die Eidheitder Wissenschaftslehre Max Weber, (Tübingen: Mohr,1952) , S.82f.。
1702354049
1702354050
[13] 参见Reinhard Bendix在Stammer前引书(p.158) 中的论点。
1702354051
1702354052
[14] Henrich与Parsoss在1964年海德堡社会学大学提出的说法,借此或可获得整合(见Stammer前引书pp.27ff.与66ff.)。
1702354053
1702354054
[15] Jürgen Habermas, “The Scientization of Polictics and Public Opinion,” 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tr. J. J. Shapiro(Boston: Beacon Press, 1970) , pp.62ff.
1702354055
1702354056
[16] 上引书,p.63。
1702354057
1702354058
[17] 上引书,p.64f。哈贝马斯提到,这个模型有一种类型认为最后仍有一个核心无法理性化,构成了决断的适用对象。
1702354059
1702354060
[18] 上引书pp.68—69。
1702354061
1702354062
[19] 上引书p.74。
1702354063
1702354064
[20] 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的许多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缺失,就是把韦伯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用行政管理与政治领导之间的制度性关系来表达。这种做法并不意外,因为韦伯把学者和官吏一样看作是专家。不过,我将设法显示,韦伯根据专业能力之不同性质,在学者与官吏之间有所分辨,从而这两种人与政治的关系也需做不同的界定。Parsons在他那个有名的脚注中,指责韦伯关于官僚的概念将技术能力与法定职权混为一谈,忽略了专业技术能力乃是一种独立的权威来源,从而他的社会学未能考虑到“专业”(Profession)这个重要现象。见Max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alcott Parsons(Glencoe: Free Press, 1947)p.58ff, n.4。Heinz Hartmann在他的Funktionale Autorität (Stuttgart: Enke, 1964)中,将Parsons的想法再行扩充,重新建构韦伯的支配社会学,见该书S.7ff。
1702354065
1702354066
[21] Henrich曾企图证明,韦伯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参见他在Stammer前引书中的讨论,pp.66ff.。不过更流行的意见是认为韦伯受制于他的“两橛理性观”(这是Habermas的用语),无法解说其中困难。本来相互对立的学者,在这个意见上却相当一致(例如Herbert Marcuse和Leo Strauss)。参见Leo Strauss,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Ch.Ⅱ,以及Herbert Marcuse的“Industrialization and Capitalism”,收在Stammer前引书pp.133—151;修订稿见Herbert Marcuse, Negations(Boston: Beacon Press, 1968) , pp.201—226。
1702354067
1702354068
[22] 参见Weber的“The Meaning of ‘Ethical Neutrality’” , p.46,以及“Parliament and Govern-ment”, 《经济与社会》附录Ⅱ,p.1402。
1702354069
1702354070
1702354071
1702354072
1702354074
学术与政治 二、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作为方法论及伦理的范畴
1702354075
1702354076
韦伯是否认为学术这种志业的满足与实现,在于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技术性反省考察,抑或他从方法论—伦理的观点出发,超越了这种看法?[1]要厘清这个问题,需要简洁地重建他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里的思考过程。他先浮光掠影地叙述了德国大学在结构上的改变,对学者生涯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冒险做了一些相当隽语式的说明;然后,他直入他的中心问题:学术在促进技术的进步时,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意义?[2]
1702354077
1702354078
如果要按照这个问题,去探讨学术对于“人的整体生命”[3]所具有的价值,我们不仅必须反省人的“整体生命”,还必须对人的“意义”之为何物有所掌握。因为唯有在技术的进步为这“意义”服务时,促进技术的进步对于学术才有构成意义的功能;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说“学术工作得出的成果,有其重要性,亦即有‘知道的价值’”[4]。
1702354079
[
上一页 ]
[ :1.702354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