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354563e+09
1702354563
1702354564 [3] 诺斯替教是罗马帝国时期希腊罗马世界的一个秘传宗教,其信仰与古希腊哲学有相当关联,又受后起的基督教、俄耳甫斯教及伊朗的二元论影响。后来它与基督教结合,形成基督教中的诺斯替派。
1702354565
1702354566 [4] 希腊秘传宗教之一,出现于公元前七至前六世纪,曾对希腊后期的新柏拉图思想产生影响。
1702354567
1702354568 [5] 波斯教主要是指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是古代波斯的主要宗教,主张善恶二元论。但七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后,一部分琐罗亚斯德信徒不愿改信伊斯兰教,于八世纪迁往印度西海岸地区,保持原有信仰,称为“波斯教”。
1702354569
1702354570 [6] 《奥义书》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古老哲学经典之一,吠陀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吠檀多派哲学的来源和重要经典。约在公元前七至前五世纪成书,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哲学基础。
1702354571
1702354572 [7] 指卢卡奇于1914年发表在韦伯编的《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中的“Zur Soziologie des modernen Dramas”一文。此文的英文节译见Eric Bentley, ed., The Theory of the Modern Stage(Harmonsworth, 1976), pp.425—450。
1702354573
1702354574 [8] 在基督教神学中,“positive theology”有两种可能的意思。一种是指着重历史事迹、传统、教义、教会传承等因素的神学,和“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相对;后者所关注的是理性和经验,视之为认识上帝的原则。另一种意义是指和“否定神学”(negative theology)相对的一种神学,认为人类对上帝可以有正面的、肯定的认识。韦伯在此处用此词的意思,或许比较接近前者。
1702354575
1702354576 [9] 参见《韦伯传》,p.325注24。
1702354577
1702354578 [10] 韦伯对“宗教行家”的解释,见《经济与社会》第2部分第6章第9节4。
1702354579
1702354580 [11] 《以赛亚书》21章11—12节。
1702354581
1702354582 [12] 引自歌德的Maximen und Reflexionen。参见《韦伯传》,p.90注17。
1702354583
1702354584
1702354585
1702354586
1702354587 学术与政治 [:1702352927]
1702354588 学术与政治 第二章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1702354589
1702354590 韦伯这篇脍炙人口的演讲,在此由钱永祥译成中文。在翻译时,根据的是H. H. Gerth & C. Wright Mills, trans. & eds., From Max Weber :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1946) , pp.77—128的全文英译,以及W. G. Runciman, ed., English trans. by Eric Matthews, Max Weber :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1978) , pp.212—225对原文最后三分之一的英译;在翻译时,我们曾逐字逐句取Max Weber, Gesammelte Politische Schriften, 4. Auflage, hrsg. von Johannes Winckelmann (Tübingen, 1980) , pp.505—560德文原文对勘。
1702354591
1702354592 这份中译初稿,曾由梁其姿根据Le Savant et le Politique, trad. par Julien Freund (Paris, 1982) , pp.99—185的法文译本详细校读一遍,又由胡昌智根据德文原文(见上)校订,最后由翻译者参考他们两位的许多宝贵意见定稿。在翻译及定稿的过程中,张炎宪曾根据西岛芳二译《职业としこの政治》(东京,1952)及胁圭平译《职业としこの政治》(东京,1980)两种日译本,帮我们解决了一些疑难和困惑。张先生还替我们译出了日文译本的若干译注。
1702354593
1702354594 本文段落基本上依据德文本,因为原文甚长,牵涉的题材也很多,为了便利中文读者,我们将全文分为十个部分(以中国数字表示)六十九节(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各节均冠以小标题。我们要提醒读者:这些分法及小标题均为韦伯原文所无;它们只代表编译者个人对韦伯这篇文章结构的了解,目的纯粹是供读者参考。
1702354595
1702354596 [§1 开场] 应诸君的要求,我来做这次演讲。不过,在好几方面,这个演讲都必定会使各位失望。我们的题目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1]在以此为题的演讲中,各位期待我对当前大家关心的问题采取某种立场,自然不为过。但是要到最后,当我们谈到某些关于政治活动在整个生命操持里的意义之问题时,才能仅止于从形式的角度,触及立场的选择。因此,在今天的演讲中,任何关于政治主张的选择——也就是说人的政治行动应该具有什么内容的问题,将不在讨论之列。因为这类讨论,对于作为一种志业的政治是什么以及这种政治能够具有的意义等一般性的问题来说,乃是完全无关的。现在,让我们回到本题。
1702354597
1702354598 [1] 这篇演讲,是“精神工作作为志业”(Geistige Arbeit als Beruf)的演讲系列中的第二次演讲,于1918至1919年之交的革命冬季,在慕尼黑对自由学生同盟发表。原作者根据速记记录修订后,于1919年10月出版。——德注 关于这篇演讲的发表时间及背景,请参阅本册导言及附录Ⅰ。
1702354599
1702354600
1702354601
1702354602
1702354603 学术与政治 [:1702352928]
1702354604 学术与政治 一
1702354605
1702354606 [§2 政治的初步界定]何谓政治?“政治”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概念,每一种自主的领导(leitende)活动,都算是政治。因此,银行有其汇兑政策,中央银行有其贴现政策,工会在罢工中有其政策;甚至城市或村镇有其教育政策,一个社团的主持人在领导中也有其政策;乃至于一个精明的妻子努力影响她的丈夫时,亦有政策可言。[1]今天晚上,我们的考察当然不能以这么广泛的概念为基础。我们今天所谓的政治,指的是对一个政治团体——这在今天是指国家(Staat)——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的影响。
1702354607
1702354608 [§3 国家在社会学上的定义]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政治”团体(politischer Verband)[2]是什么?什么叫做“国家”[3]?在社会学上来说,国家不能用它的活动内容来加以界定。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不曾在某时某地被某政治团体引为己任;而在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工作,在任何时地,都完全是国家的工作。易言之,没有什么工作,永远特属于人们认为是政治性的团体(在今天即国家,在历史上即近代国家的前身)。也许,归根究底,近代国家要在社会学上得到界定,唯有诉诸它——和任何其他政治团体一样——特具的手段:直接的武力(physische Gewaltsamkeit)[4]。“每个国家的基础都在于武力”,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Brest-Litowsk)[5]如是说。这在事实上完全正确。如果社会的构成竟全然不知以武力为手段,那么“国家”的概念必荡然无存,从而出现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所谓的“无政府”状态。自然,武力并不是国家正常的或唯一的手段——没有人这么说;但是武力乃是国家特有的手段。尤其是在今天,国家和武力之间的关系特别密切。在过去,各式各样的团体——从氏族(Sippe)开始——都曾以武力为完全正常的工具。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必须要说: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注意:“疆域”(Gebiet)乃是国家的特色之一——(在事实上)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就现代来说,特别的乃是:只有在国家所允许的范围内,其他一切团体或个人,才有使用武力的权利。因此,国家乃是使用武力的“权利”的唯一来源。
1702354609
1702354610 [§4 政治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如此界定“政治”:政治追求权力(Macht)[6]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者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
1702354611
1702354612 基本上,这和我们的语言一般用法相符。当我们说一个问题是“政治”性的问题、说一个部长或官员是“政务”官、说一个决定受到“政治”性的影响时,我们的意思是说,对那个问题的解决、对那个决定的达成或者对那个官员职权范围的划定而言,权力的分配、维持或转移,乃是最具决定性的考虑。从事政治的人,追求的是权力;这权力或者是手段,为了其他目的服务,不论这些目的是高贵的或是自私的;或则,这权力是“为了权力而追求权力”,目的是享受权力带来的声望感。
[ 上一页 ]  [ :1.7023545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