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16195e+09
1702416195 第二,目标也具有时效性,你不能指望用昨天的目标去解决明天的问题。世界的变化速度之快,不是官僚主义者能够把控的。那些制定了狭隘而僵硬的目标的机构或个人肯定会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之中遭受重重打击。试想有这样一家公司,他们的目标是清楚地解答每一个致电客户的疑问,却完全没有想到发展线上客服。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这家公司的目标无疑是狭隘的,制定这一目标的人想当然地以为客户只会打电话,而不是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
1702416196
1702416197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面总能找到方法应付上面——撒谎和作假。当一个员工明明没有完成上司定下的目标又不想被责骂时,他很可能选择撒谎。然而还有更可怕的,造假。想想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的医生,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直接拒绝给危重病人做手术;想想布莱尔的医改,医生干脆不接病人的预约电话。如果纽约和宾夕法尼亚没有推行“分数卡”制度,布莱尔没有规定“48小时”,医疗服务的质量不说会提高,起码不会下降吧。
1702416198
1702416199 接下来的一个案例也发生在布莱尔的医改过程中,它给上文提到的研究目标如何造成严重后果的彼得·史密斯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
1702416200
1702416201 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医院有这样一条规定:救护车在接到市区范围内的急救电话后,如果病人情况十分危急,那么救护车必须在8分钟之内抵达现场。布莱尔上台后,进一步强调了这项规定。
1702416202
1702416203 结果呢?相关医护人员为了不违反规定,只能撒谎、作假。我们来想象这样一张曲线图,曲线的绘制是基于急救电话接线员所提供的救护车用时。线条的走向基本比较平缓,然而在7分50秒这个时间点却突然开始陡峭上升直至8分钟最高点,在8分1秒以及之后的区间段的数据为零。这怎么可能!不言而喻,包括电话接线员在内的相关医护人员撒谎了。
1702416204
1702416205 几秒之间的差别确实不打紧,不会影响医护人员抢救病人,但是还有一些情况可就严重多了,直接危害了病人的利益。
1702416206
1702416207 很多医护人员错误地将“救护车必须在8分钟以内赶到现场”理解为“越快越好”。想象一辆救护车正在公路上疾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6分钟过去了,7分钟过去了,很快便到了8分钟的时限。这意味着救护车没能达到“8分钟”目标,或者按专业人士的话来说“违规了”。接下来该怎么做?既然是“越快越好”,那就直接改道去还在时限以内的病人那里吧。最开始打电话的那位病人被无情地抛弃,他发现自己怎么等都不见救护车的踪影。医护人员被病人投诉时,可以辩解说当时另一位病人的情况也很紧急。
1702416208
1702416209 医护人员还可以在病人的病情分级上打主意,也就是怎么去定义濒危、危重、急诊、非急诊等。这种分级非常主观,同一病人的病情可能出现多种分级,这给了急救人员一个很好的借口。由于8分钟时限主要是针对濒危或危重病人,医护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赶到,完全可以将病人的病情降级而敷衍过去。
1702416210
1702416211 救护人员能够钻的漏洞实在太多了。有时候,一辆救护车上的两名救护人员会兵分两路,特别是在交通拥堵的时候,由一位骑摩托车甚至自行车先赶去现场。救护人员确实是在8分钟以内赶到了,但是如果病人需要送到医院,总不能用摩托车或自行车载着去吧。
1702416212
1702416213 其实,救护人员内心也很憋屈。无数个夜晚,医院会安排他们以及救护车通宵守在急救高发区域,这样一旦有事,他们可以更快赶到现场。短期来看,急救服务确实提高了,但是长期下来,救护人员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这便是所谓的“短期主义”。
1702416214
1702416215 救护车的8分钟时限还受到了另一指责,只不过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管理人员会抽调乡村地区的救护车到城区,因为8分钟时限仅仅针对城区。很明显,这一规定将乡村地区的急救放在了不利地位,尽管这并非布莱尔的本意。
1702416216
1702416217 总结来说,8分钟的时限造成了太多意料之外的后果,从数据造假,到病情分级,到自行车登场,到乡村地区急救受损,再到救护人员士气低落。政府的本意是提高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却没想到南辕北辙,造成了这么多负面影响,引来一片骂声。
1702416218
1702416219 那怎么才能制定更加合理的目标呢?有人提出可以尽量让目标复杂化、标准具体化。这样真的能奏效吗?
1702416220
1702416221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第一个有关如何监管银行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议——《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简称《巴塞尔协议I》)。它将所有的国际银行纳入其监管体系,规定了银行应该具有的最低资本额度。只有资本充足的银行才有能力承受巨额损失,避免破产;相反,缺乏资本、主要靠借贷经营的银行则很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3]简而言之,《巴塞尔协议Ⅰ》不允许银行借款太多或者举债过重。[4]
1702416222
1702416223 《巴塞尔协议Ⅰ》被视为建立一个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的第一步,然而它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银行投资行为所涉及的风险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一家银行给硅谷一家新公司放款1亿美元,而另一家公司给美国政府贷款1亿美元,前者承担的风险肯定远远大于后者。如果只考虑银行的举债而忽略其投资所涉及的风险,显然是不合理的。
1702416224
1702416225 虽然《巴塞尔协议Ⅰ》确实划分了5个风险档次,对银行资本的要求会根据风险档次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监管人员很快发现这5个风险档次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存在很多漏洞。银行在评估风险时,都是利用高端计算机技术建立风险模型,而《巴塞尔协议Ⅰ》提出的模型简单到用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搞定。因此,银行想方设法钻空子,希望能举债最大化。[5]考虑到银行风险模型和巴塞尔模型之间的差距,想找到漏洞轻而易举。银行会去寻找一些看似安全的投资蒙混过关,但是这些银行家心里比谁都清楚表面安全的投资其实风险很大,回报率也很高。
1702416226
1702416227 鉴于这些教训,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修改了协议,对风险的划分和规定更加详细了。修订后的版本被称为《巴塞尔协议Ⅱ》,长达347页,而之前的版本只有30页。新协议的风险模型是在银行的模型基础之上建立的,其风险参数多达上百万种,不仅有数据支撑,还经过了市场的检验。
1702416228
1702416229 旧协议的漏洞虽被填补了,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巴塞尔协议Ⅱ》依然是一个失败:这一号称全球最复杂的金融稳定协议签署4年后,便爆发了史上最复杂的金融危机。这究竟是为什么?
1702416230
1702416231 《巴塞尔协议Ⅱ》的修订紧紧围绕风险评估,如果投资的风险越低,银行的举债就可以越高。最小风险系数为“0”。如果银行可以找到一个投资项目,不仅风险为0,收益还很可观,那么《巴塞尔协议Ⅱ》便鼓励银行贷款投资。但是,去哪里找既没有风险、回报又高的项目呢?答案是希腊政府债券。《巴塞尔协议Ⅱ》的制定者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政府,规则的制定自然也会偏向这些政府。欧盟的银行借钱给欧盟国家的政府时,风险评估都为0。
1702416232
1702416233 因此,欧盟的银行便放开胆子举债,然后用借到的钱大批买入希腊政府发行的债券。按照《巴塞尔协议Ⅱ》的规定评估,希腊政府债券的风险系数为0,而且回报很高。然而市场规律告诉我们,风险越低,收益越低,风险越高,收益越高。这也就意味着,希腊政府债券的实际风险并不低。《巴塞尔协议Ⅱ》的死穴之一就在于它会鼓励银行往表面风险为0而实际风险很高的金融产品上大把大把砸钱。
1702416234
1702416235 银行对这类金融产品的需求巨大,于是新的金融产品纷纷上市,这其中就包括风险极高的次级抵押贷款。这类投资具有黑天鹅效应——或许是巧合,或许是人为,风险全被挤压到最次一级的贷款上面。也就是说,这些投资通常都是安全的,投资回报记录看似也很稳定,但一旦危机爆发,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1702416236
1702416237 《巴塞尔协议Ⅱ》的死穴之二就在于它会让所有银行出于同一原因而陷入同一危机。各大银行之间不再是一种自然竞争的状态,它们失去了在全局范围内寻找投资项目的兴趣,而是争先恐后地往《巴塞尔协议Ⅱ》的漏洞钻——借钱给希腊政府,购买次贷衍生品,最终不可避免地都被困在同一个泥潭。
1702416238
1702416239 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它比《巴塞尔协议Ⅱ》更保守,也更复杂,内容也增加了一倍,而一些国家出台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则更长(比如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长达上万页。那么,《巴塞尔协议Ⅲ》是否能够解决《巴塞尔协议Ⅱ》产生的问题呢?《巴塞尔协议Ⅱ》已经明确表明了规则再复杂,银行也能找到漏洞钻,充其量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之间的过招更复杂、更难以预测而已。
1702416240
1702416241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安迪·霍尔丹(Andy Haldane)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假如巴塞尔委员会在量化风险方面做出的努力其实都是徒劳无效的呢?霍尔丹可以算是各大央行里最敢想的人物之一了。
1702416242
1702416243 霍尔丹仔细分析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破产银行的风险数据。在金融风暴来临之前,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这些银行都是很安全的。霍尔丹对比研究了《巴塞尔协议Ⅰ》和史上最简单的风险评估标准——银行负债,想看看哪一个在控制银行风险方面更有效。
1702416244
[ 上一页 ]  [ :1.7024161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