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21527e+09
1702421527
1702421528 然而对于她的丈夫来说,社区银行只是用来怀旧的地方。
1702421529
1702421530 银行的出纳不是本地人。他根本就不认识你,也不在乎。和他聊天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像机器人一样进行工作。如果你真的和他聊天,那就成为了“老一代”:那些退休在家的人无所事事,想要和排队的每一个人以及职员聊天。因为这就是老人所有社交生活的场所——银行、杂货店、理发店。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你觉得自动柜员机没什么不好。然而当你年纪大了、孤独一人、想要倾诉的时候,你却会发现根本就无人倾听。因为你每天都在和机器打交道。
1702421531
1702421532 年轻的时候站在自动柜员机前等候,年老的时候则希望与人接触。托尼的说法道出了机器人时代的本质。当我们站在自动柜员机前,或与像机器一样的银行职员互动的时候,会感到我们自己就像机器人一样呆板、机械,“学会了和机器说话”。因此,似乎把机器人放在原来人所在的地方,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托尼进一步说:“当我们把工作变成机械流程的时候,我们似乎更愿意由机器来完成。即使这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他们和他们所服务的人都会感觉像机器一样。”
1702421533
1702421534 渐渐的,我们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甚至是抚养老小的事情,都愿意尝试使用机器来完成。托尼试着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一面上。老年痴呆症患者可以由一台技术精良的机器人来照顾,孩子们也可以由机器人照料,这样就可以把家长们从每天“一把屎、一把尿”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但他心里还是隐隐地有一个疙瘩:机器人平常看来都没有问题,只是那个小猴子被剥夺了母亲的画面,让他久久难以忘却。
1702421535
1702421536 托尼最后的这个反应也许是非常美国化的。在日本,对于机器人的热情则是无条件的。使用机器人的哲学基础已经完备。日本机器人科学家很喜欢说,即使是使用报废的缝衣针,也要由仪式来安葬。在日本的一些神殿,包括性玩偶在内的玩具娃娃都会被妥善地安置。给非生物体赋予生命是日本文化的惯例。如果缝衣针都可以有灵魂,那么为什么机器人不可以有?在机器人时代,一场遍及日本全国的宣传活动,描绘出未来机器人帮助日本家庭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的场景,而女人们则可以被解放出来生育更多的后代——延续传统的日本家庭价值,同时也重建由于互联网导致的彼此隔离的社交生活。
1702421537
1702421538 许多日本人认为手机、短信、即时信息、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是造成社会隔离的原因。许多人将注意力放在屏幕上,却对家庭生活不理不睬。人们不再面对面地交往,也不加入社团组织。在日本,网络带走了人际交往,而机器人却被视为重塑这种人际交往的方法。科技已经异化了我们,而机器人会治疗病态的社会。
1702421539
1702421540 我们已经绕了整整一圈。机器人让我们越来越痴迷于没有生命的科技,最后却被视为解决人们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交的“解药”。我们希望机器人把我们从虚拟的时间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到现实的物理世界中,去和彼此进行真实的社会互动。
1702421541
1702421542 会是这样吗?
1702421543
1702421544 [1] ELIZA效应通常泛指一种将计算机的所作所为,依照人的理解看得过于神奇的倾向。例如,计算机化心理治疗程序ELIZA,能够根据人的顾虑给出同理思考的回应,但事实上这只是在利用一组既定的响应集合。
1702421545
1702421546
1702421547
1702421548
1702421549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1702420117]
1702421550
1702421551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1702421552
1702421553
1702421554
1702421555
1702421556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1702420118]
1702421557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08 永远在线 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1702421558
1702421559 人们通过移动设备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网络上,从而获得自我的新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逃离现实世界”:也许他们正在你身边,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游离到了另一个世界;第二种状态是“双重体验”:人们能够体验到“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人生”;第三种状态是“多任务处理”:人们由于可以同时处理多种事情而赢得了更多时间。
1702421560
1702421561
1702421562
1702421563
1702421564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皮娅·林德曼带着“半机器人”的梦想走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她并不是我见到的第一个有这个梦想的人。早在1996年夏天,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就遇到了7位背包的年轻研究员,他们的背包内装有电脑和无线电发射器,口袋内装有键盘,数码显示屏夹在眼镜框上。身着如此装备,他们称自己为“半机器人”,并时刻通过无线与网络连接,丝毫不受电脑桌和电缆的限制。这组研究团队即将创造三个可以同时在现实和虚拟时间中生存的新型“半机器人”。和皮娅·林德曼带给我的感觉一样,我被这几个所谓的“半机器人”感动了:我看到了他们为人体与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而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笨重的机械或芯片植入皮肤下,导致皮肤受损,然后结痂愈合,这些“半机器人”却并不在意。植入体内的智能系统使他们看起来像是残疾人,但他们却可以耐心地向别人解释。
1702421565
1702421566 在麻省理工学院,“半机器人”成为老师、同学谈论的话题,人们在讨论到底这些“半机器人”想要做什么呢?支持者乐此不疲地向他人解释人体和智能机械体的结合是如何神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记忆力。据说“半机器人”看起来有点像科幻片里的外星人,但这种技术并不可怕。在当今信息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需要帮助,“半机器人”技术不过是使人类具有更好的适应和协调能力的一种工具。
1702421567
1702421568 而那些“半机器人”却告诉我另一种说法:他们感觉自己脱胎换骨。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半机器人”对我说,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件电子设备。他曾经很害羞,而与人相处的焦虑状态导致他记性也不大好。经过改良后,他感到自己可以“运转”得更好,因为当和别人再次谈话时,他几乎可以立刻在头脑中“搜索”出和这个人之前相遇的情形。他说:“有了这一系列的连接设备,我感觉自己不仅能更好地记住别人的名字,知识储备也增大了,而且感觉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大大增强,我感到自己无所不能!没有它,我感觉自己是裸体的,什么都做不了;有了它,我成为了更棒的人。”但伴随着这种魅力而来的是一种游离感。
1702421569
1702421570 “半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游牧者,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来回穿梭。现实世界不过是在其视野范围内所能看到的一种事物而已。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半机器人”在剑桥肯德尔广场来回走动的时候,他们就不仅能够搜索网络,而且还能发送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并对远程计算机进行访问。他们的世界是多重的:也许他们正在你身边,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游离到了另一个世界。
1702421571
1702421572 10年的时间内,微型智能手机取代了“半机器人”制作精密的装备,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曾经看似外星人的“半机器人”。我们体会到全天候在线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自由;但在另外一些方面,也会受到限制。现在,我们全都是“半机器人”。
1702421573
1702421574 人们热爱这种新的连接技术。它使父母和儿童更有安全感,并引起了一场商界、教育界、学术界和医学界的技术革命。美国公司用糖果和冰激凌的口味(如巧克力味、草莓味或香草味等)来给手机命名的做法绝非偶然。对于他们来说,新的通信技术是甜蜜的。这项技术改变了我们约会和旅行的方式。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连接技术可以使穷乡僻壤变成学术中心或经济活动的中心。“手机应用”(APP)这个词代表了通过移动设备完成任务的乐趣。其中一些最新设备是我们以前几乎连想都不敢想的(就我个人而言,比如有一种iPhone手机应用,它可以“听”音乐、对歌曲进行识别,然后推荐你在网上购买下载)。
1702421575
1702421576 除此之外,网络连接技术还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进行自我身份和认同感的探索,这正如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所说的“停滞的时空”(moratorium)。年轻人可以自由地做着成长历程中需要做的事情:和某人相恋或分手,追寻或摈弃某种想法。现实世界往往很难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场所,但网络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 上一页 ]  [ :1.7024215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