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47105
1702447106
我30年前读拜伦的长诗《唐璜》(Don Juan),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这一节,写情窦初开的唐璜和邻家少妇朱丽亚之间的情愫:
1702447107
1702447108
可是朱丽亚的冷淡也是和善的,她的发颤的纤手,从他的手中温柔地缩开,但是留在后面的,是令人心惊的轻轻的一压,那么温和而飘忽,那么十分地飘忽,对于心灵只是一个捉摸不定;但魔术师的魔杖,以亚弥达的全部法术,也做不出像这样轻轻的一触在璜心上留下的变化。
1702447109
1702447110
细腻之至,同时也香艳之至,完全可以达到本文开头所说的“干干净净、华丽唯美”的境界了。
1702447111
1702447112
拜伦出身苏格兰贵族,10岁那年袭爵为拜伦勋爵(六世),他情窦早开,15岁时就钟情于邻居玛丽·查沃斯小姐,虽然她后来嫁给了别人,拜伦却长期不能忘情于她,为她写了一些诗,甚至在13年后写到与这段恋情有关的“梦”时,拜伦还“泪如泉涌”。这位查沃斯小姐,当然会让人联想到《唐璜》中邻家少妇朱丽亚的形象。上面那节诗中的唐璜此时16岁,邻家少妇朱丽亚23岁。
1702447113
1702447114
一位医学史专家曾告诉我,历史上的革命者,通常具有如下特征:激进的、左倾的、忧郁的、内向的、多愁善感的、愤世嫉俗的、勇于冒险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最容易患的疾病是肺结核;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通常是性欲高亢的——这正是肺结核带来的症状之一。而他们心目中的革命对象,当然也包括传统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1702447115
1702447116
参照这位医生朋友的标准,拜伦长诗《唐璜》中的唐璜,就是一个这样的革命者;而拜伦笔下的唐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拜伦自己。唐璜原是传说中人物,风流好色是他的特征,故在西语中“唐璜”一词,大抵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登徒子”,是“好色之徒”的同义语(不过没有什么贬义)。
1702447117
1702447118
《唐璜》被认为是拜伦诗歌创作的顶峰。但拜伦别的艳情诗也颇有可观,比如那首《雅典的少女》:
1702447119
1702447120
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1702447121
1702447122
我要凭那无拘无束的卷发,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额上的嫣红。
1702447123
1702447124
还有我久欲一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1702447125
1702447126
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飞奔,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1702447127
1702447128
拜伦当年,因《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一举成名,作为一位贵族青年才俊,在社交场中广受欢迎,他也就风流放诞,尽情享受着“逢场作戏的爱情”。此后他浪迹天涯,也是到处留情,不失上面那位医学史专家所说的革命者本色。
1702447129
1702447130
接下来就应该谈到海涅(Heinrich Heine)了。
1702447131
1702447132
海涅和拜伦,都是以前社会主义阵营能够接受的西方诗人,其实他们在艳情诗的创作方面,一点也不比其他“腐朽的”西方诗人落后。比如海涅《陌路美人》中的段落:
1702447133
1702447134
在杜勒利公园里,在栗树的树荫下,我每天总要遇到,一位金发的美人。
1702447135
1702447136
没有人能告知我她的芳名,向一切友人打听询问,总是枉然!我差不多害了相思病。
1702447137
1702447138
今天我才打听出她的芳名,她叫罗勒,就像那位普罗旺斯的美女,那位大诗人的爱人。
1702447139
1702447140
她叫罗勒!我想入非非,就像从前的彼特拉克,赞美过那位丽人一样。
1702447141
1702447142
再看海涅《抒情插曲》中的段落:
1702447143
1702447144
他的爱人就在这时候姗姗而来……她的丰姿艳色宛如一朵蔷薇,她的披纱是纯粹的金银珠宝,金色的秀发在她的娇躯周围飘舞,她那盈盈秋波充满无限娇娆,他们两人于是紧紧地互相拥抱。
1702447145
1702447146
可爱的亲密女子!你要亲密地将我拥抱,用你的两臂、两腿,和你柔软的娇躯将我缠绕。
1702447147
1702447148
蛇中最美丽的蛇,已经强力地抱住、缠住,而且盘住了最幸福的拉奥孔。
1702447149
1702447150
活用了拉奥孔被蛇缠死的典故,当然是暗示他在和这女子交欢时快活得欲仙欲死的感觉。诗意虽然很香艳,但字面不失典雅,这就是“用典”所产生的奇妙效果。
1702447151
1702447152
最后由海涅我忽发奇想,打算用一位当代中国学者仿作的西方艳情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这位中国学者名叫张宽,他仿作的是《小罗累莱谣曲》。这是模仿德国文学中的“谣曲”形式,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听说“某北大西语系出身的川籍才女最后竟与一教士结婚,感叹之余”而作。他对此自我批评说“虽然摹拟德国浪漫派风格惟妙惟肖,实际上是太多了花哨、孟浪和刻薄”,但我一见就喜欢得爱不释手。下面是起首的几段:
1702447153
1702447154
多瑙河的两岸长满了葡萄,德意志的河川里住满了水妖,水妖中最妖媚的那一只,就住在多瑙河转弯处的雾堡。
[
上一页 ]
[ :1.7024471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