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66197
1702466198
(28) 坦德勒斯,宙斯之子,因泄露天机而被贬,在齐颚的水中罚站,渴时想喝水却喝不到,饥时想摘头顶树上的果实又够不着。
1702466199
1702466200
(29) 克氏的文字游戏。丹麦文中en brud是“新娘”,et brud是“决裂”。
1702466201
1702466202
(30) 在丹麦文中,frer意为“引导”,forfrer意为“误导”、“勾引”。
1702466203
1702466204
(31) 《非此即彼》的假名编辑是维克多,这书的另一半就是法官的手稿。
1702466205
1702466206
(32) 作者又在嘲讽黑格尔和康德。
1702466207
1702466208
1702466209
1702466210
1702466212
1702466213
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1702466214
1702466215
1702466216
1702466217
1702466218
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即席致辞
1702466219
1702466220
现在,让我们为本协会的创立表示祝贺吧,也让我们为这一快乐时刻的出现而欢喜,这标志着漫长的一天的过去和黑夜的降临,这实在是一个胜利的时刻。我们早已经厌倦这漫漫如人生的日子。前一会儿,我们还在怨叹它的冗长,此刻,我们的绝望情绪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成了欢喜。虽然这小小的胜利实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开端,要不了多久,白昼无疑要卷土重来,但白昼的统治分明已受到了挑战,这逃不过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还没来得及等到公认的夜的胜利,还没来得及等到渐渐散漫的市民生活向我们暗示白昼的退隐,先就欢喜了起来。是啊,就像年华美好的新娘翘首期盼夜的降临,我们也正渴切地期盼夜之降临的第一缕声迹,这第一缕声迹是它最终全胜的一个开端。对于现在的生活,也许只有缩短白昼才能勉强忍受,我们既然亲身体验到了这种痛苦,那么,黑夜的降临就越发让我们欢喜。
1702466221
1702466222
一年的时间就这么飞逝而过,我们这个协会活了下来。各位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因为它活了下来,狠狠嘲讽了我们“一切都将归于无”的教条。我们是该为这种嘲讽感到欢喜,还是为该协会依然存在而感到悲伤,同时又为它也许只存在一年庆幸?我们那时就立定心意,如果它不消亡,我们也要中止它的存在——在它创立之初,我们并没有深远的计划。我们很早就已经知道人类生活的残酷,所有的存在物都变化无常,对于大自然的无情法则,我们选择成全,如果一开始没有预见这点,也许我们的协会早就不存在了。一年过去了,我们的成员一个也没少。没有一个人从生活中解脱出来,没有一个人将从自身解脱出来,因为死亡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与生俱来的自尊也禁止我们去逃避。我们该为此感到欢喜,还是感到悲哀?我们最终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希望生活的困扰早一点离开,希望生活的狂风暴雨早日将我们打散。这样想在更大的程度上切合我们协会的宗旨,也更与现在的欢庆场面和我们目前的处境相称。
1702466223
1702466224
瞧,这小房间的地板是按照现在的时尚铺的绿地毯,不客气地说,仿佛是专为葬礼准备的,这显得多么别有用心而意味深长啊!在户外咆哮的暴风雨与强风连天的吼号,不就证明了上天与我们所感略同吗?当我们倾听暴风雨疯狂地倾泻下来,劈头盖脸地打击我们,强悍地挑战我们,我们还是闭嘴好了;当我们听到大海波翻浪涌般怒吼,森林撕心裂肺般叹息,大树呼天抢地般撞击,小草怯生生地瑟瑟发抖,我们还是闭嘴好了。人们说,神圣的声音并不是从狂啸的大风而来,而是发自温煦的和风,这话一点不假。但我们的耳朵这么急切地想捕捉那温煦的和风,却始终不能如愿,只能感受到大自然那狂烈的愤怒的大风。好,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把这些生命都带走,把这世界了结,把我这简短的演说了结。这短短的演说至少有一个可取之处——它很快就结束了。
1702466225
1702466226
让那汹涌地裹卷一切的旋涡,让这世界上最根本的规律消失,让一切奔腾吧——虽然沉湎于吃喝拉撒或婚丧嫁娶的人根本不会注意这些。让它毁灭吧,让它奔腾吧,难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吗?这长久郁积的怨愤,让它将高山、民族、文明的成就以及炫耀人类智慧的种种发明一扫而光吧,让它带着比命运的响鼓更大的毁灭性的力量奔腾吧,让它那一往无前的旋风刮到我们脚下空谷的悬崖间吧,我们将像鼻孔里的轻柔的鼻毛那样驯顺!但是,夜把一切征服了,破碎的白昼显得短暂了,我们的希望之花却更夺目了!
1702466227
1702466228
亲爱的朋友们,斟满你们的酒杯,这第一杯是我敬给你们的。宁静的夜,世间万物的母亲,我为你而干!因为有你才有了一切,你就是一切的归宿。我求你可怜可怜这个世界,张开你的臂膀拥抱一切吧,让我们躲进你的怀抱!黑夜啊,我为你欢呼,因为你就是一位凯旋的英雄!我最感到安慰的是,你将一切截短了,包括白昼、时间、生命、喧嚷的记忆,全都被永恒地遗忘了!
1702466229
1702466230
莱辛在他著名的文章《拉奥孔》中为诗与画的界限下了定义。关于这一界限向来颇有争议,但自从莱辛的这一篇文章确定了诗与画的界限后,美学家们就统一了口径,即诗与画的区别只在于画限制了空间,诗歌把时间提炼了出来;画表现的是静,诗歌则表现的是动。如果真是这样,如果要艺术地再现某一主题,就必须包含一种宁静的澄澈,这种澄澈使它的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相映衬。如果缺少这种澄澈,艺术家的任务就变得艰巨了,最后可能会束手无策。这是一条随便提出还未加阐释的原则,但若将这一原则运用到悲伤与快乐的关系上,我们就会知道快乐比悲伤更容易被艺术地表现出来。我们不是认为悲伤不能被艺术地表现,但确切地说,在悲伤演进的某个阶段,它也许需要在内在与外在之间建立起一种对比,但正是这种对比使艺术难以再现这一切。
1702466231
1702466232
这一演进的过程是由悲伤的本性决定的。如果说快乐的本性是显露,那么悲伤的本性就是藏匿,有时甚至是欺骗。快乐是可交流的、开放性的、开诚布公的,并且渴求让自己充分表达,悲伤则是隐藏的、沉默的、孤独的,它拼命地想躲藏在自己之中。
1702466233
1702466234
对于这一点,只要一个人稍微涉猎一下生活,就不会否认。有人天生就有这样的秉性,感情一冲动,血流就直往外在涌,内在的情感一下子就显露在别人的眼皮底下;还有一种人,他们天生能冷静地将喷薄欲出的血液倒流回去,让它们找到自己内在的庇护和隐藏。快乐与悲伤之间的关系也差不多是这样。快乐比悲伤更容易观察到,你在快乐的情感中看到了一种表现,通过这种表现,内在是一望而知的;但是在悲伤中,你甚至会对他内在的情感将信将疑,迷惑不解。那看得见的苍白仿佛是内在激动的告别礼,东躲西藏的情感在思想的追逼下进入它最隐秘的地方。
1702466235
1702466236
我即将探讨的这类悲伤正是这样,我们不妨称它们为反思性悲伤。在反思性悲伤中,我们至多会从外在之物上找到一点点隐藏的线索,有时甚至一点线索也找不到。反思性悲伤轻易不肯艺术地再现自己,因为在它内部,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已被打破,情感从空间上讲已不能确定;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悲伤还会抑制艺术再现,因为它缺乏内在的宁静,时刻都在运动中。虽然这运动并没有改变什么,但其本质是一种骚动。它在自身之内折腾着,像被关进笼内的松鼠,但又不像单单被关在笼子里那么简单,它随着忧伤的内在因素变化而时时变幻着。反思性悲伤之所以无法被艺术地再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自己缺乏内在的宁静,它从不与自己达成一种表面上的和谐,也从不在任何单一的确定表达中保持沉默。
1702466237
1702466238
人生了病,感到疼痛,在床上辗转反侧,总以为会有一个方位是睡着不疼的。反思性悲伤也是如此,它不断辗转着,环顾前后左右、拼命地要找到合适的对象,好将自己清晰坚定地表达出来。等到悲伤渐渐归于宁静,它内在的本质就渐渐显露在外面了,也就遵从艺术再现的规律了。一旦它在自身之内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宁静,这一由内向外的运动就会被完全启动,反思性悲伤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它像血液一样从表皮撤回了,只有那瞬间的苍白留下了一丝转变中的行迹。反思性悲伤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外在变化,即使在孕生之初,它也是匆匆向内,在内里奔流,只有最警觉不过的旁观者才能感触到它的消失。在这以后,它就细心守护自己的外在形象了,尽可能使一切显得不太唐突。
1702466239
1702466240
它就这样悄悄缩回到自身之内,最终找到了一个藏身处,找到了内心最私密的后宅,希望能永远藏在里面,乏味单调的运动随之开始。它像钟摆一样前后摆动,难以静止。它不停息地无数次重新开始,一遍遍地再三考虑一切,一次次地审问着证人,核对并检查他们的证词。即使这一切都已经重复了千百次,也还要重复下去,这差事似乎没有结束的时候。单调麻木着心灵,就像屋檐下的滴水声一样,一种单调干枯的声音,又像纺轮的刷刷声,受一种规律支配,这种规律就像头顶天花板上来回走着一个踱步的踟蹰者,单调的规律的声响。这种反思性悲伤由于不断运动,使心灵几乎麻木得轻松起来了,这是必需的,这样它就会觉得一切仍在行进中。最后,平衡终于完全建立起来了,它不必再将自己从外在方面表现出来了,它曾经有好几次是这样努力的;从外在看,一切都近乎安宁和静止,但如果深入内部,我们就会看到在它小小的后宅里,悲伤被捂得严严实实的,就像被投进地牢、严加看守的囚犯一样。被关押的囚犯就这样在囹圄中寂寞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且无数次不厌烦地穿过一条条悲伤的小径。
1702466241
1702466242
这一反思性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个人的主观特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那客观性的悲伤或这一客观性悲伤的原因在作祟(1)。具有超常反思力的人善于将他遇到的每一种悲伤都转化为反思性悲伤,因为他的特性及其人格构造使他不可能直接同化、吸收自己的忧伤。不过这是一种病态的情形,我们对这种情形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每一种偶然现象都可以在这一转化中变成反思性悲伤。当客观的悲伤或其形成原因自身滋养着悲伤,成为反思性悲伤的反思时,那就另当别论了。当客观的悲伤还不彻底,当它留下了一个让人担心的忧虑时,这一点就不适用了。在这里,各种各样不同的思想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其适用范围和深度上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经验到的,也使我们不再喜好审察。不过,我绝没有翻检这些思想的意思,尽管它们纷纷呈现,我想单挑出反思性悲伤这一点来,因为它已经呈现在我们观察之下了。
1702466243
1702466244
当悲伤的原因是由欺骗造成时,情感的特性就会给个人带来反思性悲伤。要证明某一欺骗是真的欺骗并不容易,可是,这一点毋庸置疑是需要证明的,否则一切都要重新定义。只要这一点仍有争议,悲伤就安宁不下来,它将被迫在反思的领域内徘徊并寻求突破。而且,当所谓的欺骗涉及的并不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个人的内心生活,也就是他人格的最根本的核心时,这种引发的悲伤将更加顽固,也更加永久。对女人来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爱情更重要,所以,当这种欺骗是由不幸的爱情带来时,反思性悲伤就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了。不论这种悲伤会贯穿她的余生,还是她将克服这种悲伤,总之,反思性悲伤进入了她的生活。不幸的爱情无疑是女人经历的最深刻的悲伤,但我并不是说不幸的爱情都会引发反思性悲伤。她的恋人死亡,或失恋,或各方面的情形使他们难成眷侣,这无疑会引起悲伤,但并不一定能引起反思性悲伤,除非那个人在此前已经具有了超常的反思力,如果真的是这样,她就不是我们讨论的对象了。但是,如果她没有超常的反思力,她的悲伤就充满了直接性,因此完全可以被艺术地再现,反之,艺术家是很难充分地刻画反思性悲伤或表达出这种悲伤的本质含义的。相反,直接的悲伤就是一种内在忧伤的直接呈现,它与自己的原型完全一致,就像维罗妮卡与自己保存在手巾上的形象一样(2)。它的脚迹在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烙印,优雅美丽、清纯动人,每个人都能看清。
1702466245
1702466246
因此,反思性悲伤不可能被艺术地再现,一方面是因为它总是处在转变过程中,还从未被再现过,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看淡了一切,对外在之物和可见之物都不再计较。除非艺术家在刻画古籍时或者真的找到一个天真的人,将他刻画得几乎可以再现任何东西,他可以在胸前佩戴一块心形圆盘,然后再去引导或召唤人们的注意,使人看到那镌刻在圆盘上的画面。如果艺术家需要用文字表达,那就是:请留神细看一切——他将完全放弃刻画反思性悲伤的主张,而把它完全留给诗人或心理学家来表现。
[
上一页 ]
[ :1.7024661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