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71431
1702471432
然而,东家的男主人却不赞同舅舅的做法,认为舅舅太小题大做了。男主人认为:他们一家的其他兄弟姊妹很早前便已经搬来武汉居住,包括他在内的青年一辈很少居住在农村,并不熟悉农村婚丧嫁娶中摆酒席的礼仪。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坐在哪里吃饭不都一样吗?只有农村人才如此讲究和在意这些烦琐的礼节。随意才是最好的状态,各自选择自己相熟的人坐在一桌,吃起来既自在还方便话家常。因为一顿酒席而散伙的亲戚也是不值得长久来往的亲戚。
1702471433
1702471434
乍一听,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立场和道理。但仔细揣摩其中的言语,会发现其中涉及很多问题:
1702471435
1702471436
1.在村庄婚丧嫁娶仪式中扮演着如此重要角色的“席位”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何没有按照习俗礼制坐在相应的位子上就是“没有被当作人看待”呢?思考之下不难得出结论。俗语有云,“娘亲有舅,爷亲有叔”,舅舅作为母亲一方的血亲,理应受到尊重,因为尊重舅舅就是尊重母亲。参加婚宴不是为了单纯吃东西,吃东西坐在哪里都是吃,但中国人讲究“礼”,每个人都应有每个人的位子,不在相应的位子上就是对他的不尊重,所以在村民眼里,席位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种“尊重”。那么这种“尊重”的合理性是什么呢?这便是基于血缘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人情伦理。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差序格局”,传统中国的格局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并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与自己越亲近的人越靠近圈子的中心,由内及外,“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差序格局是一种社会秩序建构机制,也是传统中国礼治秩序的基础,其内核便是以己出发,推己及人,将“己”作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此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异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原因,利益、人情等因素为次要原因而产生的。
1702471437
1702471438
2.当下的农村虽与传统中国农村的熟人社会相比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仍旧是个半熟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在村庄内部,没有掩饰得住的“秘密”,各家八卦在人情来往的过程之中一目了然。同时,农村社会的“圈子”构建,即集体情感的融通和相互关系的认同都是在婚丧嫁娶中,通过仪式和人情来往确立的,这种仪式给彼此情感的融通提供了一个平台,血亲之间通过“送礼”(随份子钱)的方式来表现,而村民之间则通过“帮工”“捧场”等方式来表达。一旦亲戚或者村庄内部的熟人在自己发起的仪式中无故“缺席”,便意味着彼此之间关系的破裂。
1702471439
1702471440
3.传统中国的礼治秩序越来越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关村俗民约等烦琐的礼节确实简化了不少,甚至到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对于酒席席位的安排基本都没有概念。但摆酒东家男主人的说辞细想之下经得起推敲吗?城里的酒席上就完全没有传统中国所提倡的“礼”吗?其实也不尽然,无论是官场还是寻常百姓请客的饭局,也都有各自的一套规矩。职位高低不同,席位当然会有主次之分;主人请客吃饭,席位也会有主客之别。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稍微懂点儿礼节之人便不会让上司或者是客人坐在上菜的位子,更不会让其斟酒。那么这种“礼”是不是又和农村酒宴里所倡导的那种“礼”相同呢?我认为也不尽然,因为其内核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中国乃至在当下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血缘作为关系亲疏远近的合理化基础的,而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其内核已经由以血缘关系为主导变为以利益关系为主导了。
1702471441
1702471442
4.为何这种亲戚之间因酒席席位而闹得不愉快的事情在我的家乡出现得较为频繁呢?主要原因便是处于大变革时代的农村关系日益复杂,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尚未完全消失,陌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却开始介入。代表着传统中国农村的礼制秩序已经开始逐渐失效,而新的社会秩序又未完全建立。在这种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中,价值取向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取舍,那么自然而然,这个时期也会成为矛盾冲突的高发期。
1702471443
1702471444
这种看似是由婚宴席位引起的矛盾,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家庭纠纷,这折射出的是在大变革时代,农村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个看似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小小个体,早被卷入时代巨变的洪流之中,只是自己还浑然不觉的事实。
1702471445
1702471446
1702471447
1702471448
1702471450
回乡记:我们眼中的流动中国 刘升|为什么拜年成了一种负担
1702471451
1702471452
除夕之后,就是拜年。
1702471453
1702471454
“缺席”拜年的堂妹
1702471455
1702471456
我的家乡是鲁东南的一个小村庄,按照家乡习俗,大年初一主要是给同一个房头(家族分支)的长辈拜年,毕竟,这些都是“自家人”。在我的家乡,虽然房头概念已经模糊,但多年来人们还是延续着传统的过年习俗:只要父母还在世,除夕夜大多是要和父母一起过,以突出阖家团圆的气氛。大年初一,我们这些晚辈会按照长幼顺序逐一到同一房头的长辈家中拜年。
1702471457
1702471458
但今年,二叔叔家的堂妹却没有参与初一的拜年活动。二叔叔夫妻两人很多年前已在市区安家,但由于其父母亲属仍住在村里,所以他们每年都要回村里过年,并要在所有亲戚拜完年后才返回市区家中。他们有一个正读高二的独生女,往年也都要跟着他们回村过年和拜年。但今年,他们的独生女却只在除夕夜吃了年夜饭,在没有给村里的长辈亲戚拜年的情况下,大年初一早上就从村里返回市区。对此,二叔叔夫妻两人在初一到我家拜年时很无奈地表示,他们女儿是回市区“上班”了。原来,堂妹觉得拜年很无聊,于是就利用春节期间在市区超市找了一个促销饮料的工作,据说一天能赚两百元,从大年初一工作到大年初七。因此,堂妹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返回市区“上班”了。自然,整个拜年期间,所有亲属都没能见到她。这也就意味着,从去年拜完年到明年拜年差不多两年时间,我们几乎没机会见到我这个小堂妹。
1702471459
1702471460
这让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的大爷一家人曾在东北打工,但每到过年,他们一家都要回山东老家。那个时候坐不起飞机,也没有动车,更没有高铁,只能坐普通的绿皮火车,从遥远的黑龙江回村一次要走好几天,而且火车票很难买,据说大爷每次都要排队很久才能买到票。有时候实在买不到,就找人托关系或者多花钱,甚至买站票都要回家过年。
1702471461
1702471462
而现在,从市区到村里,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堂妹却没有选择留在家里拜年。我想,堂妹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一天两百元的“工作”才不参与拜年,只是对她而言,或许“工作”比拜年更有意义!
1702471463
1702471464
“未能成行”的旅游和“补缺”的看电影
1702471465
1702471466
实际上,不仅仅是堂妹“缺席”拜年,即便是全程参与了拜年的我们,也只能说是行动上参与拜年,思想上大多开了“小差”。
1702471467
1702471468
今年过年期间,哥哥和嫂子本来打算利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但在父母的反复劝阻之下,最终被迫修改了出游时间。因为在我农村的父母看来,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还是显得不合适,毕竟,大年三十后还要去给亲属拜年,在传统的农村地区,因为外出旅游而不去给家里长辈拜年,似乎还是说不过去。但在哥哥和嫂子看来,首先,拜年并不是那么重要,其次,拜年作为一个形式,也并不需要七天那么长时间,因此,利用难得的春节七天假来拜年显然有些浪费,不如趁这个时间出去旅游。
1702471469
1702471470
虽然哥哥和嫂子的旅游计划在父母的劝阻之下未能实现,但我们的拜年过程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大年初一,按照家乡的拜年习俗和我们家的拜年习惯,我和哥哥、嫂子作为家中小辈一起到住得相对较近的五个本家拜年,虽然上午十点多才出门,但因为在每家逗留的时间都非常短,所以最后是在二奶奶家和几个亲戚吃的午饭,由于大家缺少共同话题,都不知道聊什么,加上哥哥开车,饭桌上也没喝酒。这样,大年初一的拜年过程就变得非常快。为了避免逗留时间过长而相对无言的尴尬,我、哥哥、嫂子三个人在吃完午饭之后就赶快找了一个借口离开,至此,大年初一的拜年任务完成。出来之后发现,此时才下午两点多一点儿,回家的话显然时间太早,且因为当天拜年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所以回家也是无事可做,于是,三人一合计,临时决定去看电影,驱车直奔电影院。到了电影院却发现,虽然是大年初一,但来看电影的人非常多,以至于买电影票都要排队,看来,在这个本属于拜年的日子里,有闲暇时间的人还真多。
1702471471
1702471472
实际上,无论是哥哥“未能成行”的旅游计划还是我们在拜年间隙临时决定的看电影,都是从传统拜年活动中抽出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将拜年的时间挪到了这些娱乐活动中。我想,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为什么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市场和电影市场如此火爆。据报道,2016年我国的电影市场和旅游市场都获得了大丰收,其中,春节“七天时间,全国各地影院大约收获了34亿票房,比2015年同比增长75%”。相应地,2016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各地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2015年同比增长15.6%,旅游收入达3651亿元”。在这两个看似喜人的数据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们一样,是通过挪用拜年时间来进行这些活动的。
1702471473
1702471474
“控制时间”的集中拜年
1702471475
1702471476
拜年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现在,由于和亲戚缺少共同语言,拜年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和任务,为了不太痛苦地完成这个任务,“快”就成了拜年的重要策略。这次过年,为了尽快完成拜年任务,我们也是“集中”拜年,突出“快”字。大年初一走了五家,大年初二又走了五家,大年初三走了四家,用了三天时间,春节拜年任务算是完成了。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紧凑的行程,严格控制时间就成为拜年策略的关键。通常,上午开始出发拜年,除了要在最后一家亲戚家吃午饭外,剩下的几家通常都是坐坐就走,因此预留的时间一般不会太多。过去那种在一个亲戚家待一天的拜年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为了控制时间,在去亲戚家拜年之前,大家都会约定好时间,如果没有安排吃午饭,哥哥一般都会在进门之前就和我约定“十分钟”或者“半小时”,而我自然也非常明白,这个“十分钟”或者“半小时”的意思就是进去坐十分钟或者半小时的时间就要走,到时候大家就需要做好配合,如一起起身,找个理由离开等,实际上亲属也早已有大家不会久坐的准备,所以也都不会过多挽留。正是通过这样严格控制时间的拜年策略,在三天时间内,我们完成了以前大约一周才能完成的拜年任务。事实上,如果严格计算,就会发现,真正花费在拜年上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如拜年过程中,为了避免没有话题的尴尬,晚去早走成为控制时间的方法之一,通常都是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三四点左右就能回家。这样,去十四家长辈家中拜年,即便加上中间吃饭时间,可能也就需要十五个小时左右,平均下来,加上路上的时间,我们在每个长辈家中也才待一个小时左右。可见拜年之高效。
1702471477
1702471478
记得过去,家里还没有汽车,需要开摩托车去拜年,因此,为了拜年,早上要提前出发,带的东西虽然不多,但在每一家停留的时间都会比较长,大人忙着聊天,孩子也就成群结伴地跑出去玩。现在,家家都有了车,出行方便了很多,但不知不觉中,拜年串门儿的动力也少了很多。现在拜年,大车小车,大包小包,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人们能聊的话题和停留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实际上,约定“十分钟”或者“半小时”的拜年时间并不是因为拜年时间太少,而是担心预留时间太多而不知道时间怎么用,因为即便是亲戚,能够聊的内容也并不多,所以,为了避免相对无言的尴尬,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之前离场。于是,严格控制拜年时间就显得非常必要。过去拜年,是拜年聊天的同时顺便吃个饭,现在,即便是在安排了吃饭的亲戚家,也只是吃饭的同时顺便聊聊天。因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就是,以前正月里拜年,总是提前出发,为的是到亲戚家多坐会儿,多聊聊天,而现在是上午十点多才出门,到亲戚家拜年也就是口头寒暄几句,如果没有安排吃饭,通常都是将东西送到之后就走,甚至连坐都不坐,从进门到出门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拜年高效的同时也显得非常匆忙,拜年变成了蜻蜓点水式的“到此一游”。
1702471479
1702471480
走向新形式的人际关系
[
上一页 ]
[ :1.7024714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