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7151e+09
1702471510 后来我发现,不仅爸妈如此,爸妈的同辈们也如此。他们几乎不谈祖辈,也不谈太多的生活琐事。代际交流是如此的少,父辈对子辈几乎没有权威,以至于一个人如果步入老年,尤其是丧偶之后,就算他们还没有入土,也会不参与村中的祭祀活动和公共事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父亲同辈人之间的交流少得可怜。
1702471511
1702471512 交流少,一方面是村庄的地理环境与耕作的自然条件决定的。由于地块的细碎和不平整,羊山地区的人们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每家每户的土地七零八落,甚至相距甚远,人们不需要也不能协同生产,耕种的事只能自家解决,少了许多人情往来,甚至很少碰面谈天。加上海南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都可以耕种,没有很明显的农闲和农忙分际,因此整个村子的人,或者说这个地区的人们都不善言谈,没有多余的谈资。这里没有所谓的唠嗑文化,村民的性格上稍显木讷。
1702471513
1702471514 另一方面,城市化步伐加快。过去村子里以代际为基础或者以性别为基础的家庭半工(指木工、石匠、漆工等)半耕的家计模式是很明显的。由于非常靠近城市,近十年来,青壮年劳动力与父辈分家后便举家迁居市里创业、打工。上小学的时候,从大年初一到二十,几乎天天都能和爸妈到七大姑八大姨家“吃公期”(“公期”是当地习俗,每个村子都会在春节的固定某一天宰牲宴请来拜年的外村亲戚)。后来政府以反对铺张浪费为由禁止村民们再办“公期”,结果村民积极响应,他们一致认为“公期”虽热闹,有年味儿,但操办得太辛苦,且以这样的方式维系人际关系成本太高,只要去过别人家“吃公期”,自己就得办“公期”。“公期”销声匿迹后,人们过年几乎不再相互走访拜年了。近十年举家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过春节时,人们连小年都省了,村里人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能碰面,除了祭祖之外,最多聚在一起打上一天的牌,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交流机会。日常互动的贫乏造成的结果是交流浮于表面,止于寒暄,人们除了知道某某家好像做什么生意、孩子工作与否之外,对其境况再别无所知。父辈们相互间已经如此生疏,虽然过年过节大家彼此问候如初,却没有什么强烈的感情关联,子辈们相互间更是好几年难得一见。
1702471515
1702471516 本身就不太擅长讲故事的村民,现在相互间甚至“没有故事”可以分享。就像城里人一样,“不同的人过着看似不同的日子,他们对彼此保持着知与不知的底线,互相尊重着”。他们偶尔会互通消息,也不过是因为一些村里的公共事务——修路、买鞭炮、请公(公可能是祖先也是可能是贤人,被奉为神)等。爸爸说,大家都有手机能上微信后,虽互加好友并建起了群,联系是方便了,但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紧密。
1702471517
1702471518 过去村民们没有故事,是因为小农的耕种方式,让他们的互动模式恍如老子所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村民们没有故事,是因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城市——一座巨型而无情的时空切割机。
1702471519
1702471520
1702471521
1702471522
1702471523 回乡记:我们眼中的流动中国 [:1702470917]
1702471524 回乡记:我们眼中的流动中国 宗法情结与乡村文化的重塑
1702471525
1702471526 贺雪峰 按
1702471527
1702471528 传统文化回潮,祠堂成为现代乡村生活中别样的景致。
1702471529
1702471530 与其说祭拜烧香是宗教活动,不如说是交流诉说,他们拜的不是神而是“熟人”,与神“沟通”遵循的是世俗世界的熟人逻辑。而我们对于这些活动的态度,不能只将其视为农民的落后愚昧,也应看到这些活动的组织力、凝聚力,以及在农村价值冲突、社会失范现象越来越多时,它们在道德、文化、娱乐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力量,增强村庄活力,维护村庄秩序。毕竟,生活意义与社会结构是“神”与“形”的关系,形承载神,神渲染形。
1702471531
1702471532 血缘关系是天然的紧密关系,也是天然的合作关系。村庄一旦卸去了竞争性外衣,就有可能成为人们的归属之所。在外拼搏的农村年轻人,皆有责任为本族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公共精神是解决矛盾的润滑剂。
1702471533
1702471534
1702471535
1702471536
1702471537 回乡记:我们眼中的流动中国 [:1702470918]
1702471538 回乡记:我们眼中的流动中国 黄丽芬|祠堂落成记
1702471539
1702471540 连续几年回家过年,走亲访友时,发现在不同的村子里,发生着相似的变化。比如,道路两旁的房子越盖越高,式样也不断翻新;各色代步工具呼啸而过,人们在路上相遇时打招呼的方式大都变成了点头致意;姑娘媳妇化起了妆,儿童少年手上拿着新得的电子产品。行走在乡村,沿途的风貌焕然一新:平整的水泥路,细幼的行道树,高耸的路灯,新增的垃圾桶,这些“城市元素”改变了原本泥泞、黑暗、脏污的乡间小道。去过很多初高中同学家之后,我发现虽然每个村子的格局样貌各有不同,但是很多村子在中央地带都有一座庄严古朴的祠堂。
1702471541
1702471542 今年回家不久,父亲就接到村里的来电,说腊月二十三接新塑成的太公(当地由能人巧匠雕刻而成的木质偶像)回祠堂坐镇,每家每户都要派出红丁(村里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代表,每两家租上一辆车去县里木雕店迎太公。腊月二十五为祠堂落成日,不论男女,凡是在村里出生的、长大的都得回去,参加祠堂落成礼。虽然我家十几年前就从村里搬迁至县城,但是户口还在村里,许多人情往来与村庄联系密切。村里与我家情况相似的人家自是不在少数,借着这个机会,我跟着父亲回到小时候朝夕相处的小村庄,以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见证了这场祠堂的落成盛会。
1702471543
1702471544 祠堂建筑风格与集资方式
1702471545
1702471546 总体来看,各村祠堂的阳台大同小异。就我所走访的乡村祠堂而言,从外观上看,祠堂整体建筑方正规整,四合利落,高耸威严。大门有三种风格:中间单个大门、两边各开一个大门、中间一个大门两边各有一个旁门。根据大门样式的不同,祠堂的建筑风格也分为三类:单个大门的祠堂屋宇分成多层,祠堂主体向中间隆起;两边都有大门的祠堂,其屋顶一般修建得比较方正;三个门的祠堂,其屋顶一般分成两层,中间撑起一层高于四周,建起更加高耸的飞檐方形顶盖。无论是哪种祠堂,门口一般都会有两头对称的石狮镇守,赤色高耸的廊柱使整个建筑体显得刚正坚挺,顿生肃穆之气。屋顶的飞檐经过仔细的装饰,画上祥云、龙凤、花草,红的红,蓝的蓝,黄的黄,金光闪烁、鲜艳美观。其余三面的装饰都不如正门来得隆重华丽,在边墙靠后位置上一般会各开一个边门,方便杂事进出。与正门相对的后墙不会建门。
1702471547
1702471548 每个祠堂的内部一般会建成三重的样式。第一重紧挨着大门,与其余两重相比显得较为低矮,那是因为上面修建了戏台(当然,根据大门样式的不同,戏台的修建方式也不同)。第二重处于中间位置,一般会下沉一截,与其余两重通过几级台阶相连,这里是村民聚会看戏议事的场所。第三重一般最高,雕画细致的门廊之下,是村里最为神圣的所在,供奉着多个大小不一的太公,在太公的周围有红绸环饰、花束点缀、香火缭绕,紧挨着太公的是许多牌位。正对着太公的地上一般会放置三四个蒲团,供跪拜所用。
1702471549
1702471550 这样的祠堂,无论从占地面积、建筑用材还是从装饰方式来看,都斥资不菲,远远超过同村的其他房屋建筑,那么修建这些祠堂的巨资从何而来呢?据了解,我们村新修建的祠堂总造价七十二万元之多,欠下的工程款也有大量没偿还。那么,为何在拿不到钱的情况下匠人们还愿意在这“华而不实”的建筑之上耗费心力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祠堂的修建是全村人的事,是实实在在以集体财力作为依托的。据了解,村里在修建祠堂之前有些余钱,但是现在已经全部用完。剩下的钱财全部来自各家各户的分摊与捐献。这里提到了两种筹资方式:第一种为分摊到每个红丁身上,每家每户都有义务交上这笔钱款;第二种为捐献,主要是祠堂落成当日在祠堂内支起的长桌前捐出的善款,而这两种集资方式都大有门道。
1702471551
1702471552 跟别的村相比,我们村这次修建的祠堂更加华美,耗资更巨,分摊到每个家庭身上的钱款自然更多,许多村民自然会拿邻村来比较。为了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村里的负责人拿出了“分山”这一招,将村里的一部分山头划拨出来,把分山与祠堂修建捆绑在一起,说要将山分到各家各户,但是要想获得参与分山的资格,每个家庭必须按照每个人头一千元的数目上缴钱款。分到山以后,使用权归于每个家庭,不再需要经过村里审批。由于只是提出要分山,每个人头一千元,但是具体如何分,分到之后的使用年限和权限范围等都没有说清楚,村民们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在祠堂落成之前只有几个与村干部关系较近的家庭上缴了钱款。还有的村民因为家里没有生下男丁,认为即使分到山百年之后也无人继承,所以不愿意交钱。又有的村民愿意多掏钱,分得更大的面积。这些问题,村里领导都没有公开开会讨论,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村里人议论纷纷。
1702471553
1702471554 在祠堂落成这一天,祠堂内部左右两边各支起一方长桌,左右各有两个人,一个收钱,一个记账,右边的长桌收取分摊钱款,左边的长桌接受来自各家各户的捐款,还有一个拿着话筒的主持人,在有人捐出很多钱时,就写上一张纸条,在祠堂门口放完鞭炮后,给那个捐款人唱起功德。捐款分为强制捐款和自愿捐款两种形式,其中强制捐款针对的是从村里嫁出去的姑娘,不论这个姑娘年龄多大,是否已经子孙绕膝,都必须在这一天回到娘家,贡献自己的心意。自愿捐款针对的是男性村民和未出嫁的姑娘,主要捐款人包括家里有大学生的,做生意发了财的,等等,其中红丁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至于所捐款数,一律由捐款人定夺。当然,就像所有的随礼一样,大家都会相互比较,避免捐得过少丢了面子,捐的过多受了损失。腊月二十五这天,在祠堂的左边长桌上共收获捐款二十八万多元。
1702471555
1702471556 综上,为修建祠堂所筹建的钱款主要来自分摊,其次依靠捐款。就这样,在强大的财力支撑下,祠堂才可以顺顺当当地修建起来。
1702471557
1702471558 祠堂的功能和维护
1702471559
[ 上一页 ]  [ :1.702471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