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81022
这一理论是由著名华人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是人类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模式。在他看来,华人,特别是传统社会的华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方式主要是社会取向,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方式主要是个人取向。他同时指出,华人的社会取向包括四种次级的取向,即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这四种次级取向代表了华人在四大社会生活场所中与对方的互动方式。
1702481023
1702481024
虽然社会取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的互动方式,但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当代华人社会中人们的个人取向特征与内涵逐渐增加,社会取向互动特征和内涵则逐渐减少。因此在现代生活中,两种取向的自我结构已经在华人的个人心智系统中同时并存、互动与运作(陆洛,2003;陆洛,杨国枢,2004a;黄光国,1995;杨国枢,1992)。因此在今天华人的自我系统中,个人取向自我与社会取向自我已经同时并存,那么就存在五个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和个人取向。杨国枢等人将关系取向与权威取向合为一个,仍称为关系取向,这样华人自我就包括四个方面:即个人取向自我、关系取向自我、家族取向自我和他人取向自我。另外,从自尊来看,华人自尊也可以区分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取向自尊、他人取向自尊,同时还可以区分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公开自尊与私密自尊,这同样也可以构建一个自尊模型。
1702481025
1702481026
孙倩如(2002)从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及自我保护的问题。她采用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人们认知自己时的一种偏差,即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的倾向)和自我障碍策略的实验表明:华人在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两类自我正向特质上都有高估自己的情形,表示他们的确有个人取向自尊与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且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较高,同时也有个人取向自我提升与社会取向自我提升的现象。当激起个人取向自我时,个体维持正向自我评价的倾向较明显;当激起社会取向自我时,个体维持正向自我评价已经不是那么重要。可见,华人也有自尊需要与自我提升,同时在自尊需求的高低与正向自我评价的维持两方面,个人取向自我与社会取向自我是不同的。
1702481027
1702481028
杨国枢(2002)对华人自尊的研究发现,台湾的大学生的“自尊”与尊严、面子及荣誉等社会取向是分不开的。台湾大学生在成功情境中与公私条件下状态自尊的产生与丧失,表现出的是一套在儒家文化圈内的东方人的标准反应模式——社会取向的模式,这与西方人的标准反应模式——个人取向的模式是不相同的。
1702481029
1702481030
从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方面看,成就动机虽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动机,但对于成就需要的驱动力在不同的自我构念下是不同的。华人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存在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是为了自己内在的完美的标准而努力。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是为了符合重要人物的期望,特别是家人等(余安邦,杨国枢,1987)。
1702481031
1702481032
从情绪上讲,根据四元客体自我的观点,自我所体验到的情绪应该包括个人取向的情绪、关系取向的情绪、家族取向情绪、他人取向情绪。孙倩如(2002)发现,华人的关系取向自我受到冲击对情绪的影响比个人取向自我受到冲击时更大,所体验到的情绪种类也不相同,这说明两种取向的自我是不同的,也证明了两种取向情绪差异的存在。
1702481033
1702481034
本章推荐读物
1702481035
1702481036
1.张力,周天罡,朱滢,等,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一项fMRI研究,《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5(5):472—478。这篇研究从中国文化影响自我概念的角度,探讨神经层面上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1702481037
1702481038
2.贺熙,朱滢,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自我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9—83。这篇文章总结了过去10年间,神经科学运用脑成像等技术开始在神经科学领域关于自我的研究进展。
1702481039
1702481040
3.Baumeister R F,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1999.这本书是有关自我研究的最权威的教材,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了自我知识、自我知觉、自我表演、自尊、自我调整、自我和文化等内容,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1702481041
1702481042
4.Kwan V S Y,Kuang L L,Hui N H H(2009).Identifying the sources of self esteem:the mixed medley of benevolence,merit,and bias.Self and Identity,8,176—195.这篇文章对自尊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对中国人自尊的理解更进一步。
1702481043
1702481044
5.Luo Lu and Robin Gilmour(2006).Individual oriented and socially oriented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Conceptual analysis and scale development.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9,36—49.这篇文章细致探讨了华人的个我和社会取向的概念以及对健康幸福的含义。
1702481045
1702481046
6.杨国枢,华人自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本土心理学研究》,2004,Vol22:11—80。这篇文章简述与讨论了华人自我四元论。作者所建构的这一理论是以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又再分为关系取向、家族取向及他人取向)的概念架构为基础,提出个人取向自我、关系取向自我、家族取向自我及他人取向自我四种构念。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四种自我之间的可能冲突,也分析了个人取向自我与社会取向自我在社会变迁中的并存与分合问题。
1702481047
1702481048
本章复习题
1702481049
1702481050
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
1702481051
1702481052
2.什么是自我图式?
1702481053
1702481054
3.简述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
1702481055
1702481056
4.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是如何推断自己的?
1702481057
1702481058
5.什么是自我觉知?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1702481059
1702481060
6.什么是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和西方人的自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
1702481061
1702481062
7.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1702481063
1702481064
8.简述自我表演的策略。
1702481065
1702481066
9.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监控和自证预言?
1702481067
1702481068
10.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什么不同?
1702481069
1702481070
11.简述自我的三成分模型。
1702481071
[
上一页 ]
[ :1.7024810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