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81335e+09
1702481335 2.Weiner的归因理论
1702481336
1702481337 1972年,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Weiner进一步组合了这两个维度,如表4-5:
1702481338
1702481339
1702481340
1702481341
1702481342 Weiner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或羞耻)。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觉得自己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C.Dweck(1975)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1702481343
1702481344 Weiner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Weiner看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
1702481345
1702481346
1702481347
1702481348
1702481349 Weiner的归因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s)训练的兴趣,即怎样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格。C.Dweck(1975)的一项现场实验证明这种训练的有效性,实验的被试是一些经常把失败归于自己缺乏能力的小学生。因为如此,当研究者给这些小学生新的学习任务时,他们的毅力很差,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一种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注定要失败的信念。Dweck的训练计划包括25个时间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给被试一系列的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当被试失败的时候,教会他们把失败归于努力不够,而不是缺乏能力。在整个实验结束之后,Dweck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努力程度都有显著的提高。
1702481350
1702481351 3.归因风格理论
1702481352
1702481353 心理学家Lyn Abramson(1978)提出了抑郁型(depressive explanatory style)和乐观型(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的归因风格,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抑郁型的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之上,所以具有这些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相反,乐观型风格的人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上去。Peterson和Seligman(1987)的一项档案研究中就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的健康有影响,尽管他们不能说出太多的理由,但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还是可能的:
1702481354
1702481355 ●抑郁型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张类似。
1702481356
1702481357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
1702481358
1702481359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1702481360
1702481361 ●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比较被动,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帮助。
1702481362
1702481363 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1702481364
1702481365 Kelly吸收了Heider的共变原则,于1967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actors)、刺激物(stimulus objects)以及环境背景(contexts),如对张三打李四这件事的归因,张三是行动者,李四是刺激物,打架时的环境是背景。Kelly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consi stency information)——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事物作同样的反应?Kelly认为有了这些信息,人们就可以对事件归因。另外Kelly还提出了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discount principle):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表4-7就是以Kelly的理论为基础对某个学生在上课时睡觉这一行为的归因。
1702481366
1702481367
1702481368
1702481369
1702481370 5.对应推论理论
1702481371
1702481372 Jones和Davis1965年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dispositional trait),即人格、态度、心情等。Jones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比如一个善良的人不小心误杀了一个人,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坏人吗?显然不能。那么什么时候我们能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内在品质相对应呢?Jones等人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如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我们就能从其行为推论出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一个人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之下做出的,我们也会认为他的行为代表了他的内心。
1702481373
1702481374 (二)对自己的归因
1702481375
1702481376 上面讲的几种归因理论都是针对他人行为的,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怎样归因呢?Bem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他的理论被称为自我知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Bem认为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力等,因此对自己的推论也是依赖于自己外显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用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在Bem之后,其他的心理学家系统地研究了人们对自己各方面的归因,发现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动机和情绪进行归因时的方式有一定的规律。
1702481377
1702481378 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1702481379
1702481380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人是靠内省及不断检讨自己意识里各种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形成自己的态度,但Bem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的有关自己态度的内在线索很少,且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而了解自己的态度,并非经过对内在感受的内省。为了验证自我知觉理论,Salancik和Conway(1975)设计了一项宗教行为描述的实验。在实验中参加实验的学生被随机分成A组和B组。问A组学生是否偶尔才从事宗教行为,如上教堂、看宗教报纸、向牧师问个人问题等。因为许多学生有过这些最少的宗教活动,因此这组学生说他们有不少宗教行为。而对B组,问他们是不是经常做这些事,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经常如此,因此这一组学生报告的宗教行为较少。由于这两组学生是随机选取并分配的,因此假设他们实际的宗教行为没有差别。但由于问题中的关键词不同,第一组描述自己参加了不少宗教活动,第二组描述自己参加了较少的宗教活动。最后问学生“你的宗教信仰有多虔诚?”结果显示第一组学生比第二组学生对宗教更虔诚。
1702481381
1702481382 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1702481383
1702481384 完成一件报酬高的工作时,常常使人们做外在归因,即我之所以做工作是因为报酬高。而完成相同的工作却只有微薄的报酬时,人们往往内在归因,即自己喜欢这项工作。因此,心理学家指出: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因为个体将工作成就归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也就是说,如果从事一项工作的理由被过分正当化的话,不知不觉会伤害到他参与该活动的内在兴趣。如果给予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者外在酬赏会降低其内在兴趣,那么施与外在威胁以避免其从事某项特殊行为应该会增加兴趣。例如,对吸毒的惩罚越严厉,毒品应该会更具吸引力,此时,人们将寻求该行为归因于受威胁,而非该行为本身没有乐趣。
[ 上一页 ]  [ :1.7024813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