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81666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1702481667
1702481668
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
1702481669
1702481670
我们已经知道,当别人遭受挫折时,如果知道对方并非有意,这样的挫折就不会转变为愤怒和侵犯。所以使侵犯减轻的方法之一就是挫折制造者为其行为负责、通过向他人道歉,并且表示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来减少侵犯行为。
1702481671
1702481672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1702481673
1702481674
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的权力太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侵犯转移或替代性侵犯(displacement)。替代性侵犯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侵犯性冲动越强烈。
1702481675
1702481676
有时候人们也使用宣泄(catharsis)的方法来减少自己进一步的侵犯行为。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的时候就发现,当病人向他人诉说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欲望之后,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宣泄。弗洛伊德相信如果人们不能随时发泄自己的侵犯冲动,这些冲动就会不断累积起来。而这些累积起来的能量会寻找一个出口,要么以极端暴力的形式爆发,要么以精神疾病的症状出现。后来,其他的心理学家把这个原则用在处理侵犯行为方面,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侵犯行为,是因为他们遭受挫折的缘故。所以只要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
1702481677
1702481678
4.示范非侵犯行为
1702481679
1702481680
以往的研究表明,如果儿童曾经在相似的情境下目睹过人们表现侵犯行为,他们会更加具有侵犯性。那么如果反过来让孩子们观看非侵犯楷模——让他们接触到那些被激怒时,能自制、理性和以令人佩服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孩子们会怎样呢?这个想法已经被多个实验所验证(Baron 1972;Donnerste in 1976;Vidyasagar 1993)。在这些实验中,儿童先观看一些在激怒时表现出非侵犯行为年轻人的行为,当这些儿童后来被安排在另一个他们自身被激怒的情境时,他们表现侵犯行为的频率,比起那些没有接触非侵犯行为楷模的儿童要低得多。
1702481681
1702481682
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702481683
1702481684
Toch(1980)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最喜欢用暴力来解决人际问题的人,往往是那些缺乏适当社会技巧的人。因此减少暴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教人们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如何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以及如何对别人的需求更敏感地做出反应。Joel Davitz(1952)让儿童四人一组一起玩耍,其中一组教育孩子以建设性的方式对待别人,并且因为这样的行为而奖赏孩子;另一组的孩子则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反而会因为侵犯或者竞争行为而得到奖赏。随后实验人员故意使孩子们受挫折。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将放映一部娱乐性影片让他们好好享受。紧接着研究人员就开始放映影片,并给孩子们发放棒棒糖。研究人员在影片放到最精彩的时候,突然中止放映,并把孩子们的棒棒糖收回。最后,孩子们被允许自由玩耍,研究者开始观察孩子们的侵犯性或者建设性行为。结果发现:那些接受了建设性行为训练的小孩,和其他组的小孩相比,表现出更多建设性的活动和更少的侵犯行为。
1702481685
1702481686
(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1702481687
1702481688
随着新闻媒体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它的影响问题。从事宣传的人常常会夸大媒体的影响,而大部分的人也常常同意这些人的观点,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与媒体影响有关的实验研究被心理学家拿出来作为媒体影响的证据。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媒体的影响。
1702481689
1702481690
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
1702481691
1702481692
随着电影、电视在人们生活中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也开始注意到这些媒体中的暴力性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表现暴力的关系。自70年代以来,随着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节目的普及,在电影和电视内容中暴力屠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并且形象也越来越逼真。最初人们认为传播媒体暴力能刺激人们表现出更高的侵犯行为,如60年代后期,G.Geibner等人参与了美国卫生署的一项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观看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只有在某些儿童身上才存在。这份报告马上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批判,大多数批评者认为完成这项研究的委员会对影视暴力影响的评价过于保守。还有人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研究者接受了来自媒体方面的资助,所以对研究的可靠性提出怀疑。
1702481693
1702481694
为了得到更令人信服的结论,10年后美国卫生署再次请科学界评估电视暴力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的研究,Leifer(1972)、Bandura和L.Eron等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许多人希望得到的结论:电视暴力确实能使观看节目的儿童产生更多的侵犯行为,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已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1702481695
1702481696
这一结论得到了该领域许多研究者的支持。许多实验和准实验研究发现刚刚看过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在解决社会冲突时表现出更高的暴力倾向(Liebert&Sprafkin 1988;Murray&Kippax 1979)。在一项非常著名的长期研究中,Eron和R.Huesmann(1984,1972)收集了被试在8岁、19岁以及30岁时的一系列资料,结果发现儿童期对暴力片的偏好与他们成人后的暴力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图5-1所示:
1702481697
1702481698
1702481699
1702481700
1702481701
这项研究先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的,后来Eron和Huesmann在澳大利亚、芬兰、以色列,Botha(1990)在南非等国家的研究也支持这个结论。尽管这些研究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但结果却都表明影视暴力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还是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限制。
1702481702
1702481703
但也有研究者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早在1961年,S.Feshbach的一项研究就表达了与此相反的观点。在研究中Feshbach让愤怒及平静的被试观看暴力或非暴力影片,看完影片后测量每个被试的侵犯行为,结果表明观看暴力影片使原先愤怒的被试的侵犯性降低,而不是加强了他们的暴力行为。
1702481704
1702481705
到目前为止,对影视暴力与侵犯行为关系的争论还很多,到底是影视暴力导致侵犯行为,还是个体的侵犯倾向决定着他对影视暴力的偏好一直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traus提出了以家庭暴力为中介的理论思路。他认为影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他们同时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家庭暴力同时决定着一个人的暴力倾向和对暴力媒体的选择。
1702481706
1702481707
为什么媒体暴力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呢?心理学家Franzoi(1996)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1702481708
1702481709
●去抑制。Bandura认为,看到他人的暴力行为会降低我们在类似情境中对自己暴力行为的抑制。去抑制现象的发生部分原因是我们对暴力行为的情绪变得迟钝或不敏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与痛苦。Drabman(1974)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就发现,看过大量凶杀节目的大学生在看暴力影片时所产生的生理激起要比他们观看科幻片时的生理激起水平低。因此研究者认定媒体暴力使得人们习惯于这些暴力,并对此产生去抑制。
1702481710
1702481711
●形成侵犯剧本。Huesmann(1988)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认为儿童在观看暴力片的时候,会发展出一套侵犯性的剧本(aggressive scripts),这个剧本表明了侵犯事件发生的顺序,它存储于记忆之中,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比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Bandura的研究就反映了这样的剧本。
1702481712
1702481713
●认知启动(cognitive priming)。一些心理学家用武器效应把一些侵犯性的线索和侵犯行为的产生联系在一起,并指出这些线索最终引发暴力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刺激对侵犯行为具有诱发作用,我们把由这些刺激引发暴力行为的现象叫做认知启动。
1702481714
1702481715
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
[
上一页 ]
[ :1.7024816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