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84679
1702484680
在一项实验中,Aronson等人要求一些大学生在摄影机前,针对艾滋病的危险性以及倡导使用安全套发表演说,并告诉他们这些录影带会播放给高中学生看。Aronson想知道做这样的演说,是否能使这些学生改变他们自己的行为,而更愿意使用安全套呢?
1702484681
1702484682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学生意识到,他们对高中生倡导必须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时,他们自己却没有做到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伪善的。由于没有人会愿意感觉自己像是伪善者,这些被试就需要采取措施,来找回他们受损的自尊。而最好的措施就是他们按照自己所倡导的方式去做。这也正是Aronson和他的同事们所发现的:在上述情境下的大学生,表示未来会比较愿意使用安全套,并且当有购买机会时,也会比那些没有经历上述情境的人购买更多量的安全套。这个同时也说明,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最好的方式是改变他们对行为与社会情境的诠释方式,而利用认知失调可以做到这一点。
1702484683
1702484684
3.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
1702484685
1702484686
个体的健康和自身的行为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何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人的健康,一直是心理学家在探索的问题。吸烟、酗酒、没有任何保护的性行为、缺乏锻炼、饮食习惯等都危害着个体的健康。如何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702484687
1702484688
Schwarzer等人提出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简称HAPA),对如何促进并保持健康行为做了详细的说明。按照这一过程理论,社会认知因素在健康关联行为改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chwarzer认为,改变健康行为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有基于某种信念的改变意图,二是这些改变必须在一个有计划的框架之中进行,图10-3就是这个理论的过程模型,可以看出,这个模型借鉴了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思路。
1702484689
1702484690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在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社会认知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1702484691
1702484692
一是风险意识(risk awareness):人们在从事某些行为的时候,首先会评估一下自己从事某些危险行为所需要承担的风险。Renner,Knoll和Schwarzer(2000)让1500多名不同年龄的被试估计自己或者他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结果发现在所有年龄阶段,人们认为自己患病的可能性远远低于他人,而实际上,这个概率判断不应该有差异。所以,如果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危险行为没有正确的风险意识,我们就很难做出行为的改变。
1702484693
1702484694
1702484695
1702484696
1702484697
二是行为信念(behavioral beliefs):即我们对所从事的行为带来什么后果的预期。行为带来的后果预期有两种:积极的结果——如果我坚持运动,我的血压就会降低;消极的结果——如果我坚持锻炼,我就要花更多的钱和时间。人们之所以改变不健康行为,和他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有重要的关联。
1702484698
1702484699
三是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它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正如我们在前面谈到的,尽管我们也意识到了风险,也有放弃不良吸烟行为的信念,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做不到不吸烟时,我们还是难以戒烟。
1702484700
1702484701
这个模型也阐述了改变不健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一些重要的步骤:
1702484702
1702484703
第一步是计划,在计划阶段,需要把目标转化成为可以实施的行为。Gollwitzer(1999)指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时候从事这样的行为?怎样从事这样的行为?在什么地方做这样的行为?
1702484704
1702484705
第二步是坚持,在坚持阶段,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也要抵制各种诱惑,以及寻求各种各样的支持。只有这两个阶段都实施了,我们的不良习惯才可能消除,健康的行为模式才能建立起来。
1702484706
1702484707
专栏10-5
1702484708
1702484709
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1702484710
1702484711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发起了一项干预活动,旨在让人们从事更安全的性行为。这项干预活动教导人们如何使用安全套,并且提高他们使用的动机。
1702484712
1702484713
被试是从美国7个城市的医院候诊室里招募的,当时这些人正在治疗性传播疾病。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在两周时间内参加了7次培训,主要是观看录像带、听演讲、参加角色扮演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他们在安全套使用上的自我效能感、使用安全套的动机和使用安全套的知识。控制组的被试参加了一个小时的关于艾滋病教育的培训。实验后所有被试在3个月后、6个月后、12个月后都完成了一系列的测量,测量的题目包括他们在性活动中使用安全套的次数。
1702484714
1702484715
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都报告说安全套的使用增加了,但是实验组的增加显著大于控制组。而且有证据表明实验组是通过提高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使用安全套的动机和使用安全套的知识来起作用的(NIMH Multisite HIV Prevention Trial Group,2001)。(摘自国家心理健康协会多地HIV预防实验组(1998,June,19)。国家心理健康协会多地HIV预防实验:减少HIV性冒险行为。《科学》,280,1889—1894。)
1702484716
1702484717
本章进一步推荐的读物
1702484718
1702484719
1.Philip L.Rice著,石林,古丽娜等译,《压力与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压力与健康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一本较系统的论著。
1702484720
1702484721
2.Somerfield M R,Mc Crae R R,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Theoretical Advances,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Vol.55.620—625.这篇文章综述了压力与应对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的特色与进展,以及在临床领域的应用问题。
1702484722
1702484723
3.Karney B R,Bradbury T N,Attributions in Marriage:State or Trait?A Growth Curve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Vol.78,295—309.这篇文章介绍了婚姻中的归因问题,并探讨了归因对婚姻生活的影响。
1702484724
1702484725
4.Aronson E,Wilson T D,Akert R M,Social Psychology(7th ed),2010.此书是比较系统的社会心理学读物,其中的第15章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的关系。本书的许多观点被人们所接受,本章的一些内容即来自这本书。
1702484726
1702484727
5.Schwarzer R,Renner B,Social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health behavior:Action self efficacy and coping self efficacy.Health Psychology,2000,19,487—495.这篇文章探讨了自我效能在健康行为方面的作用。
1702484728
[
上一页 ]
[ :1.7024846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