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84987e+09
1702484987 依赖型自我的概念在一系列研究中得到了证明,Theodore和Singelis(1995)使用了364个被试,以情境测验为方法,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与独立型和依赖型自我这两对概念结合进行考察。结果集体主义文化与依赖型自我成正相关并与独立型自我呈负相关。在另一项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Jia Ling等人,用CPAI(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等工具对201个美籍华人和236个欧洲裔美国人进行了文化和人格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发现:①人际关系可作为一种高灵敏的变量来考察美籍华人与欧洲裔美国人的差异;②欧洲裔美国人认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小于美籍华人;③对美国文化高度适应的美籍华人认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小于对美国文化适应不良的美籍华人;④人际关系与集体主义维度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1702484988
1702484989 Kanagawa等(2001)以Markus等人的独立型和依赖型自我概念为蓝本,研究了美国人和日本人自我的不同。他使用了128名日本女性被试和133名美国女性被试,她们均为大学本科生。每个被试在4种不同的情境中被问及如“你是谁?”的问题,每种情境被问20次,每次45秒。4种情境分别是:①在团体中;②与一位教员在一起;③与一个同龄人在一起;④独自在研究室内。结果表明美日被试的自我有所不同,尤其是当情境中有他人存在时差异更大,并且日本被试的负性评价多。
1702484990
1702484991 当然,依赖型自我也包括内部的属性,如:能力、价值观、决策及其他人格特征。但这些内部特征也需要从情境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点和Mead、Horny等人强调在社会互动中理解自我的思路相一致。在东方文化的很多场景中,一个人的观念、能力和其他特质只被看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永远是社会、文化和情境因素,它控制和主导着一切。
1702484992
1702484993 专栏11-2
1702484994
1702484995 独立型与依赖型自我的测量
1702484996
1702484997 Ted Singelis(1994)设计了一份问卷,用来测量一个人对自己的相互依存性或独立性程度的看法。辛格里斯将这份问卷发给夏威夷大学的学生,结果发现,亚裔美国人在相互依存性的项目上的总得分较高,欧裔美国人在独立性项目上的同意度较高。使用说明:在下面的7点量表上,标出你对这些陈述的同意或反对的程度。其中1代表强烈反对,7代表强烈赞成。
1702484998
1702484999 1.我的快乐取决于周围其他人的快乐。1 2 3 4 5 6 7
1702485000
1702485001 2.我会为了自己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1 2 3 4 5 6 7
1702485002
1702485003 3.对我来说,尊重团体的决定很重要。1 2 3 4 5 6 7
1702485004
1702485005 4.要是我的兄弟姐妹失败了,我会觉得自己也要负责。1 2 3 4 5 6 7
1702485006
1702485007 5.即使我很不赞同团体成员的决定,我还是会避免和他们起争执。1 2 3 4 5 6 7
1702485008
1702485009 6.对于因为受到称赞或奖励而受人注目,我可以坦然地面对。1 2 3 4 5 6 7
1702485010
1702485011 7.能够自己照料自己,对我来说是第一要务。1 2 3 4 5 6 7
1702485012
1702485013 8.我偏好以直接、坦白的态度面对自己刚认识的人。1 2 3 4 5 6 7
1702485014
1702485015 9.我喜欢当个独特的、在很多地方都与众不同的人。1 2 3 4 5 6 7
1702485016
1702485017 10.独立于其他人之外而存在的自我认同,对我来说非常重要。1 2 3 4 5 6 7
1702485018
1702485019 注:上述问卷是Singelis设计的独立型与依赖型自我测量量表的一部分。该量表的目的在于测量一个人对自己的相互依存性和独立性的评价,实际的量表共包含12个测量相互依存性和12个测量独立性的问题项目。这里对两类问题项目分别列出5个题:前5个题是测量相互依存性,后5个题则是测量独立性。可以计算总分,也可以用平均分来表示。
1702485020
1702485021 (三)文化与归因
1702485022
1702485023 在本书的前面,已讨论过的归因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当事人和旁观者差异以及防卫归因)都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每个地方的人在形成归因时都会运用这些认知捷径(Norenzayan,Choi,&Nisbett,1999)。但是随着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心理学家发现:即使在归因过程中,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过去的十年中,社会心理学家对归因偏见进行了许多跨文化的探索,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结论。
1702485024
1702485025 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
1702485026
1702485027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基本归因偏差的概念——从内部对行为加以归因,忽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出现在强调个体自主的西方文化中。因为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个人被看成是独立自主的,他或她的行为反映了其内部特点、动机和价值观(Markus &Kitayama,1991)。相反,像中国、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中,因为强调的是团体以及个体从所属社会团体中获得的自我感。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是否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的西方文化通过社会化,使其成员偏好内在归因而不是情境归因呢?相比之下,是否是强调团体成员身份,相互依存以及对团体规范的服从的东方文化通过社会化,使其成员更倾向于情境归因呢?
1702485028
1702485029 答案证实了上述的猜测: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的确更偏好对他人做出内在归因,而相比之下,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偏好作出情境归因。但是如果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从不进行内在归因,则是错误的。他们也会做出内在特质的归因,只是更多地注意到情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并善于将情境的影响考虑在内(Choi,Dalal Kim Prieto &Park,2003;Choi &Nisbett,1998;Choi,Nisbett &Norenzayan,1999;Krull et al.,1999;Miyamoto &Kitayama,2002)。许多研究证实了上述的观点。Eward Jones和Victor Harris(1967)在一项研究中,先要求目标人物写一篇文章或做一段演讲,其关于主题的特定立场是事先指定的(比如赞成还是反对)。之后要求被试对目标人物在这一问题上的真实态度进行评定。请记住,文章的立场是被指定的,即不一定就是目标人物的态度。结果如预测的那样,无论如何,美国被试对目标人物的评价上犯了基本归因错误:他们认为目标人物所表达的态度就是这个人真实的态度。
1702485030
1702485031 东西方归因的差异也证明了这一点。Joan Miller(1984)以印度人和美国人为被试,让被试对朋友所做出的各种行为进行归因。结果发现美国被试偏好从内在人格的层面来解释这些行为,他们相信朋友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原因在于他们就是这种类型的人,而不是这些行为发生的情境;相反,印度被试偏好从情境的角度解释他们朋友的行为,对印度被试来说,情境信息更加重要。你可能会认为,也许是美国人和印度人想到的行为例子不同——也许印度人想到的行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境引起的,而美国人想到的行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在人格引起。为了检验这一可能的假设,Miller选取了一些印度被试想到的行为,并把它们交给美国被试来解释。这时再次出现了内部和外部归因的差异,美国人仍然会做出行为的内部和人格归因,而印度人认为这些行为是由情境引起的。
1702485032
1702485033 另一项研究发现了东西方人在归因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差异。彭凯平等人比较了中文和英文报纸上的文章对两起谋杀案件的解释:一起案件是爱荷华州的一名中国学生卢刚在谋杀了几名大学教授和同学后自杀,另一件案件是密歇根州的一名白人邮政工人因为失业而枪杀上司(Morris &Peng,1994)。在分析了《纽约时报》和《环球杂志》(一份使用中文的美国报纸)上有关这两起犯罪的所有文章之后。Morris和彭凯平等人发现:《纽约时报》的记者在撰写的文章中更多地使用内在归因,而《环球杂志》则认为这些谋杀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引发的。例如美国记者将卢刚描绘成“被黑暗蒙蔽心智的邪恶的人”;中国记者在描述卢刚时,更多地强调了情境原因,比如“与他的导师相处不快”以及“他与中国人没有沟通”。从这一点来看,西方文化中的人看起来更像人格心理学家,从人格角度来看待行为;东方文化中的人看起来更像社会心理学家,会考虑到情境的原因。
1702485034
1702485035 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
1702485036
[ 上一页 ]  [ :1.7024849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