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85563e+09
1702485563
1702485564 在大部分方面生活与我的理想状态很接近。
1702485565
1702485566 我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
1702485567
1702485568 我对生活感到很满意。
1702485569
1702485570 目前为止,我已经得到了对我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
1702485571
1702485572 如果再活一次的话,我不会试图改变任何东西。
1702485573
1702485574 如果你回答了这些问题并算出总分,对分数大概性的解释是:31—35=非常满意,26—30=很满意,21—25=基本满意,20=中性,15—19=不太满意,10—14=很不满意,5—9=极不满意。Park还设计出了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幸福感问卷,甚至还有对于幼儿的测量方法——让他们指出相应的图案来表达相应的感觉。这种方法被称为画脸测验,如图12-1:
1702485575
1702485576
1702485577
1702485578
1702485579 (三)影响幸福的因素
1702485580
1702485581 1.幸福的影响因素
1702485582
1702485583 关于影响幸福的因素,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的探讨。研究过程很简单,采用幸福感测验,再加上一些其他的问题,施测之后看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格12-1概括了Diener等人从上世纪到目前所做的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结论,这些结果按照其与幸福测量之间的关系强弱进行了梳理。
1702485584
1702485585
1702485586
1702485587
1702485588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类似年龄、性别、种族、教育和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们生活状况的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与幸福有一定的相关,但是相关水平都比较低。想要弄明白这些发现的意义的方法就是要意识到:所有人都是可以获得幸福的。其次,比人口统计学因素与幸福的相关更高的是社会因素,或者说是人际因素:朋友的数量、婚姻、外向性、感恩。其他更高的相关的因素包括宗教、休闲活动、工作。后面这些因素的作用通常是使得人们获得与他人的联系。生活要想幸福,其他人是很重要的,所以很有可能就没有所谓的快乐隐士这一说。
1702485589
1702485590 为了找到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Diener和Seligman将快乐的人与非常快乐的人相比较,发现所有在表格12-1中等相关的因素大部分都在幸福量表中得到了高分,只有一个例外: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在非常幸福的人当中,所有的人都与他人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当中一般很少能发现对于某些事情的“必要”或者“充分”条件。但是从迪纳尔和塞利格曼的研究来看,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似乎是高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1702485591
1702485592 第三,乐观性、外向性、尽责性、自尊、内部控制点这些人格特质都与幸福有中等或者高水平的相关。幸福的人将其他积极性格归因于自己,而不幸福的人则不是。这样的结果在当用其他方法测人格的时候仍然能够得到。
1702485593
1702485594 最后,表12-1中的各种相关还有其他一些限定条件,在表格中的很多因素彼此之间本来就是有关联的。比如说,要想弄清楚宗教观念与幸福的关系,必须知道身体健康可能会和两者都有关:患有严重疾病的人是不能去教堂的,低收入者不会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接受医院治疗的机会也少,参与娱乐活动的机会也少。这些关系如果用线性关系来表示的话,相关是比较小的。可是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相关还是很强的。比如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在整体上的联系是比较弱的,但是在收入的低端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高的。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人只有在满足了一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幸福。但是一旦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收入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1702485595
1702485596 2.如何提升幸福
1702485597
1702485598 既然幸福是如此重要的事情,那么可不可以主动增加自己的幸福呢?遗憾的是,研究者们持有更多的是一种悲观倾向。Lyubomirsky、Sheldon和Schkade等人2005年给出了一个公式,用它来表示决定幸福的基本因素:
1702485599
1702485600 幸福=界点+生活情境+意志活动
1702485601
1702485602 其中的界点是一个常数,它主要和遗传有关。Lykken和Tellegen(1996)进行了一项有关双生子幸福的研究发现了这种遗传性。在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的时候,他们涉及了如何增进幸福的话题,但是给出的是一个非常令人悲观的结论:试图要增加幸福和试图要变得更高一样是毫无意义的。
1702485603
1702485604 表格12-1中列出了许多与幸福相关的生活环境因素。所以要想幸福,可以交朋友,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可以找到那些让自己投入的休闲活动,而且可以找到让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选择信仰宗教;可以改善自己的健康;可以体验更多的快乐情绪;甚至可以找咨询师帮自己消除焦虑或者抑郁。
1702485605
1702485606 意志活动是公式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部分,强调意志的作用反映了积极心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承认意志和选择在决定人生幸福方面的价值是有意义的,虽然幸福不仅仅是意志的产物,但是意志至少能够引导人做更多的事情,因此会产生更多的幸福。Peterson等人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以促进个体的幸福感。下面的是其中的两种,每一种需要一个星期,这些练习有:
1702485607
1702485608 (1)感谢信。这个活动让我们给对自己有恩的人写一封感谢信,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为什么你要感谢他。如果可能的话,亲自将信寄给他并让他当着你的面阅读这封感谢信。如果做不到这样的话,就发一封邮件或者传真,之后打个电话确认他收到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像这样的感谢信基本百分之百是会起作用的,收信人往往很感动,甚至会感动得流泪,寄信人也很满足。
1702485609
1702485610 (2)三件好事。在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晚饭后睡觉前,写下这一天中三件进行顺利的事。每天晚上都这样做,坚持一星期。这三件事可以是很小的,也可以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在你所列举的每件积极事件之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件好事会发生?”举个例子,你或许会推测你的丈夫之所以买了冰激凌是因为“他十分有心”或者“因为他在上班时我打电话给他让他在回来的路上买的。”当问到为什么你的姐姐会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宝宝,你也许会解释到“是上帝眷顾到了她”或者“她在怀孕期间一切都做得很好。”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很多提升健康和幸福的方法,大家要想了解的话,请参考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等人撰写的积极心理学的书籍和文章。
1702485611
1702485612 积极心理学被看成是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观念和新思路,尽管它的研究范畴并没有超越传统心理学的,但它所强调实践方法和对积极心理因素的挖掘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等人的推动下,积极心理学在中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彭凯平教授和王登峰教授的推动下,第一、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在清华大学顺利召开,对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此会议之后,一些中国心理学家意识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必须也伴随着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中国的心理学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慧的指导。
[ 上一页 ]  [ :1.7024855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