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85921
邻居说:“车库二手货摊上买的,只要一块钱。”
1702485922
1702485923
《伊利亚特》成书于印刷术发明前约2 300年。“初版”书这一幕,让互联网上比较有文化的那一半人惊呆了。Twitter上有人评论说:
1702485924
1702485925
改天我非得给你看看我的初版《律法书》(1),是有一天在垃圾箱里找到的。 可他们不会给你看时光机,以及他们是怎么把荷马按在椅子上让他写完这本书的。 简直胡扯!西方文明就这样被扭曲了。 有人要这部电影的编剧芭芭拉·库里对此事做出评论,库里说:“我的剧本里可没写过初版的《伊利亚特》。”
1702485926
1702485927
公允地说,藏书家们的确会说“初版”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1488年,它们以希腊语的形式在佛罗伦萨被印制成书。这样的一册书,苏富比最近的拍卖价是2.5万英镑,的确是“好大一笔钱”。可它绝对不是电影里的那本书,电影里那本不仅是英文的,而且还有古朴的烫金内页。网上的批评者指出:对任何有文化的人来说,偶然间听到荷马的《伊利亚特》初版,一定会大吃一惊。在车库二手货摊上买到《蒂凡尼的早餐》《无尽的玩笑》,或者任何现代小说的初版,都挺容易,可买到《伊利亚特》初版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出现这种情节,要么是本片的制作人相信去看《隔壁的男孩》的观众,没有一个会觉察出此事过分诡异,要么就是他们自己觉得这事完全正常。讽刺的是,洛佩兹在电影里扮演的角色可是个英语老师。
1702485928
1702485929
2011年的动画片《兰戈》讲的是一只变色龙当上了一个老旧的西部边陲小镇的治安警长的故事,镇上的居民都是可爱的、计算机生成的动物。导演戈尔·维宾斯基阐述了自己是怎么想出这一基本设定的:“我们讨论了各种设想,比方说……一个住着沙漠动物的西部世界怎么样?这就定下了基调。然后,必须要有个经典场面里的局外人。既然我们的故事背景是沙漠,那么设计个水生动物怎么样?既然是水生动物,那变色龙怎么样?”
1702485930
1702485931
哇哦,棒极了。就是它了,变色龙!呃……只可惜,变色龙不是水生动物。它们是居住在非洲森林、草原或沙漠的蜥蜴。沙漠里的变色龙,跟在陆地上蹦跶的鱼可不是一回事。
1702485932
1702485933
维宾斯基是一位成功的导演,拍摄过全球热卖的《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但他显然不知道变色龙不是水生动物这一点。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活动中,都没人针对他的话提出反对意见:“嗯,局外人的点子很棒,但戈尔,变色龙不是水生动物呀……”
1702485934
1702485935
这有什么重要的?这只是部动画片啊。变色龙还不会说话呢,但兰戈会。可这个比喻只能到此为止。在电影里看到动物说话很好玩,因为人人都知道动物不会说话。可把变色龙说成是水生动物,就是单纯的愚蠢,它背离了现实,而且没有艺术或娱乐价值。维宾斯基差不多是电影这一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的顶级人物了。他犯的错误不仅仅说明他个人的知识不够丰富,更说明他根植于一种不关心事实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好莱坞的——而是当代美国的。
1702485936
1702485937
1702485938
1702485939
1702485941
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 01 云端大脑与理性无知
1702485942
1702485943
身高1.67米,体重122公斤,这样的银行劫匪谁也不会看漏眼。1995年4月19日,他在光天化日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监控摄像头拍下了他清晰的面部照片(他没戴面具),并显示他握着枪,指着柜员。当天的11点,警方让当地电视台播出了录像内容。几分钟之后,就有人提供了线索。刚过12点,警方敲开了嫌犯住处的门。听说自己的身份曝了光,麦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无法相信。“我明明抹了果汁呀。”他说。
1702485944
1702485945
惠勒告诉警察,他在自己的脸上擦了柠檬汁,好让监控摄像头照不到他。负责本案的警官总结说,惠勒并没有妄想症,也没有吸毒,只是错得实在离谱。
1702485946
1702485947
惠勒知道,柠檬汁可以用作隐形墨水。那么,从逻辑上说,把柠檬汁抹在脸上,摄像头就拍不到人脸。他抢银行之前自己试过,把果汁抹在脸上,用宝利来相机自拍了一张。照片中的确没有人脸!警察始终也没弄明白这事儿。最大的可能是,惠勒的拍照技术跟他抢银行的水平同样糟糕。惠勒说自己的“妙计”有个问题——柠檬汁把他的眼睛牢牢地糊住了,几乎看不见东西。
1702485948
1702485949
惠勒进了监狱,跻身世界上最笨的罪犯之列。1996年版《世界年鉴》里的这个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关注。他从这个蠢人的故事里看出了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达克效应”)。
1702485950
1702485951
邓宁和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检验这一假设。他们用语法、逻辑和笑话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做了测试,并让学生估算自己的分数,同时估计自己相较其他人表现如何(按百分比来计算)。结果显示,得分最低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夸张得最厉害。邓宁预料到了这一点,但没料到它的程度如此之高。他看到结果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天哪”,因为得分垫底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技能优于其他2/3的人。
1702485952
1702485953
你或许觉得,得分较高的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准确的认知。但是,准备好往下听了吗?得分最高的群体,往往低估自己相对于他人的表现。
1702485954
1702485955
一如研究人员的观察,你要知道自己在语法测试里考得怎么样,唯一的方法就是你得懂语法。缺乏语法知识的人,也是最欠缺评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
1702485956
1702485957
人人都认为自己懂得什么东西有趣好玩。笑话测试包括了以下两个例子。
1702485958
1702485959
1.问:什么东西和一个人同样大,但却没重量?
1702485960
1702485961
答:人的影子。
1702485962
1702485963
2.如果孩子问雨从哪儿来,我认为可以逗他说:“是上帝在哭。”如果孩子追问上帝为什么哭,你还可以继续逗他说:“大概是因为你做错事了吧。”
1702485964
1702485965
测试目标是评价每个笑话的有趣程度。邓宁和克鲁格找了一组职业喜剧演员来给笑话打分,并把他们的平均意见视为“正确答案”。喜剧演员认为第一个笑话完全不好笑,而第二个笑话(出自《周六夜现场》节目的编剧杰克·汉尼之手)非常好笑。接受测试的一些学生很难做出上述分辨,但对自己判断什么东西有趣好玩的能力却很有信心。
1702485966
1702485967
随后的研究跳出了大学范围。有一项实验是这样的,邓宁和克鲁格在飞靶射击和双向飞碟射击比赛里招募枪械爱好者。志愿者们要完成10道有关枪械安全和知识的问答,题目选自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出版的一本书。对枪械安全知之甚少的枪手们再次极大地高估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1702485968
1702485969
像大多数规律一样,这条规律也有例外。“比方说,不用想太深,”邓宁和克鲁格写道,“你就能找到对篮球战略和技术有极佳认知的人,但他们没法靠‘灌篮’拯救自己的生活(这类人叫教练)。”但毫无疑问,教练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局限。同样的道理,“大多数人能毫不困难地明白,自己翻译不了斯洛文尼亚语,不能重造V-8发动机,无法诊断急性传染性脑脊髓炎”。
1702485970
[
上一页 ]
[ :1.702485921e+09 ]
[
下一页 ]